皖企首获中国工业大奖系列报道
编者按:2014年5月17日,第三届中国工业大奖在北京揭晓,安徽淮南矿业集团“瓦斯综合治理与利用项目”首次摘得中国工业大奖,而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铜陵有色集团的“立体循环经济项目”获得表彰奖;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语音交互关键技术及应用平台项目”也获了提名奖。两年评选一届的中国工业大奖,被誉为中国工业的奥斯卡,是什么让安徽的本土企业跻身其中呢?
皖企首获中国工业大奖系列报道 ①
从“谈瓦斯色变”到“煤与瓦斯共采”
———淮南矿业集团“瓦斯综合治理与利用项目”获中国工业大奖
我省实现了大奖零的突破
今天,一个百年老矿在与瓦斯的“战斗”中,占据了技术高地,一系列治理、利用成功的取得,让这里的矿工们不再“谈瓦斯色变”了。记者在安徽淮南矿业集团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该公司在瓦斯治理的基础上,开拓出了一条技术服务产业化、资本化的新路,如今,技术服务产业化早已实现营业收入破亿元。
众所周知,瓦斯是威胁矿工生命安全的“第一杀手”,瓦斯治理关系到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能源保障。我国煤矿95%以上为井工开采,全国重点煤矿80%是高瓦斯煤矿。长期以来,由瓦斯导致的恶性事故频发,危害十分严重。据统计,全国煤矿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70%都是瓦斯事故造成的。
淮南矿区历史上也是全国煤矿瓦斯事故重灾区,由于煤层瓦斯含量高,地质结构复杂,开采历经百年,至今煤炭采出量仍不足储量的十分之一,主要“瓶颈”就是瓦斯、水、火、地温、地压等灾害带来的威胁,其中尤以瓦斯为甚,在1980-1997年间,共发生了17起瓦斯爆炸事故,死亡392人,煤炭产量维持在年产1000万吨左右,企业连续十多年亏损,职工收入处在行业的后位,一度减发欠发工资,工程技术人员流失五分之一,那时的淮矿集团,人人谈瓦斯色变。
面对瓦斯治理之“难”,淮南矿业集团下定决心走“安全治本之路”。把保证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职工生命财产安全当作是一项生命工程。1997年以来,淮南矿业集团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积极全面的瓦斯综合治理观,提出了“瓦斯不治,矿无宁日”、“瓦斯事故可以预防和避免”的理念,树立要保护职工生命,维护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根治瓦斯灾害的思想。
近年来,淮南矿业集团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瓦斯治理与利用道路,成为了全国煤矿瓦斯治理的典范。形成了一大批以瓦斯治理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淮南瓦斯治理文化体系,涌现了以袁亮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瓦斯治理专家。获得国家专利金奖1项、国家授权有效发明专利31项,国家级科技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49项,编制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13项。
自1997年实施瓦斯综合治理与利用项目以来,淮南矿业已连续多年杜绝了瓦斯爆炸事故,百成吨死亡率由原来的4.01锐降到2012年的0.07,煤炭产量由2001年的1800万吨提高到2012年的7106万吨,在行业率先建成亿吨级煤炭基地和煤电基地。瓦斯由害变宝,瓦斯发电装机规模4.9万千瓦,瓦斯民用10万户。
2005年和2011年,国务院先后两次在淮南召开全国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现场会。全煤行业6个发展规划、3个行业法规和10项技术标准吸纳了该项目的成果。在淮南举办全国煤矿企业高管人员瓦斯防治培训班40余期、培训8000多人次。淮南矿业瓦斯治理理念、经验和技术在全行业得到推广和普及,全国煤矿瓦斯事故起数由2005年414起减少到2012年75起,瓦斯事故死亡人数由2005年的2171人减少到2012年的350人。
瓦斯综合治理与利用项目在国际采矿界产生了重大影响。2007年以来,淮南矿业先后承办四届中国(淮南)煤矿瓦斯防治技术国际会议,集团董事长曾随国家领导人出访日本、德国等,代表中国煤炭行业参与能源外交活动,集团副总经理袁亮获得第22届世界采矿大会突出贡献奖。
“瓦斯等煤矿灾害治理‘疏导论’”,“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煤与瓦斯共采理论”,“无煤柱快速留巷Y型通风煤与瓦斯共采理论”,这些看似拗口的理论成果为瓦斯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加上“低透气性煤层群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技术”“井巷安全快速揭煤技术”等关键技术,为复杂地质条件下高瓦斯、突出矿井安全高效开采,探索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技术方法和技术路径。
技术有了,安全有了,企业成了瓦斯治理行业的“良医”。然而,怎么才能让“良医”服务更多有安全生产需要的企业,做到辐射全行业?特别是在技术服务、技术转移是我国技术创新链条当中最薄弱的一环,煤炭行业尤甚的背景下,由一个企业对另一个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在煤炭行业还没有先例。
面对这些课题,在没有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淮南矿业集团开始了艰苦的技术服务、技术输出、技术资本化探索。
2007年到2008年,淮南矿业集团先后在安徽皖北卧龙湖煤矿、山西石泉和上良等煤矿,开展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和打钻等技术服务。目前,皖北煤电卧龙湖、祁东等煤矿引进Y型通风无煤柱开采技术,已成为该矿区保护层的主要开采方式。
同时,淮南矿业集团还成立了13个瓦斯治理技术服务项目部(分中心),先后在山西、陕西、黑龙江、河北、新疆、河南、安徽、辽宁、贵州、重庆等10多个省区的高瓦斯矿区开展瓦斯综合治理技术服务,覆盖产能21亿吨,约占全国煤炭产量2/3,促进了行业瓦斯治理水平大幅度提高。被服务单位安全状况迅速好转,普遍杜绝了瓦斯爆炸事故。
如今,集团技术服务产业化更是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营业收入早已突破亿元。同时,以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平台,与新疆优派能源发展集团签订了首个以瓦斯治理技术入股的合作协议,技术入股比例占12%,揭开了以技术做资本,推动技术服务资本化的新篇章;与唐山开诚合作成立了平安开诚智能安全装备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瓦斯治理与利用智能安全装备的研发、制造,是瓦斯治理技术服务产业面向全国高瓦斯矿区发展而成立的自主加工实体,以煤矿瓦斯治理、地压治理、矿井自动化、安全智能装备等产品服务于社会。
记者了解到,今后,淮南矿业集团将继续把技术服务内容升级作为重点,从开采程序、开拓布局、开采工艺等设计源头入手,制定被服务矿井瓦斯综合治理方案,进一步增强合作方满意度,延长项目周期,加快技术服务由商品化、产业化,上升到资本化的步伐。
皖企首获中国工业大奖系列报道②
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比翼齐飞”
———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获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
余热发电,垃圾处理,工业废弃物再利用,推行清洁生产,一项项节能减排项目的成功研发,无不体现着海螺集团向节能减排要效益,为环境保护做贡献的实际行动。来到海螺集团水泥生产厂区,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如果不是看到高高耸起的大烟囱,根本感觉不到这是一个水泥企业的厂区。 随着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有序运行,型材节能新产品不断涌现,水泥窑生活垃圾处理系统解决二次污染,变废为宝的工业废气物再利用……海螺集团越来越显现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比翼齐飞”。2011年,海螺集团的“水泥工业窑炉低温余热发电的开发与利用”项目被评为第二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
“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海螺水泥是我国水泥行业的标杆,水泥产量、业绩水平,成本负债率的控制,节能减排等在业内持续居于第一位。历年来,海螺本着“为人类创造未来生活空间”的经营理念,始终坚持生产经营和环境保护协调的原则,忠实履行大企业的社会责任,通过技术创新,推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和谐发展。
2013年,海螺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减排号召,推进氮氧化物减排工作;实施精细化管理,有效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发展新型节能产业;在利用水泥窑炉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同时,又在消化吸收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垃圾处理现状联合开发了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实现了对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以科技创效为主线,在节能减排、项目设计优化以及新型节能环保型门窗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始终是海螺人不懈的追求。为全力打造绿色环保型企业,海螺着力将水泥工业打造成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海螺集团在全国各地的水泥工厂,在设计和建设时,就特别注重水泥工厂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协调和相融,尽可能保持工厂周边地区原始风貌不变,各子公司厂区绿化面积占可绿化面积的90%以上,一座座海螺花园式工厂,彻底颠覆了人们对水泥企业“脏、乱、差”的传统观念。
海螺水泥在生产过程中,大量消纳粉煤灰、脱硫石膏、铁铜矿尾渣、柠檬酸渣、硫酸渣等。2013年,公司废渣利用总量达到3085万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水泥行业,名副其实地成为当地循环经济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
通过技术创新,公司积极实施氮氧化物减排技改。对于运行中的生产线,海螺集团通过不断实施技术改造,实现了粉尘、废气、废水的达标排放。为控制好水泥生产过程中的氮氧化合物减量排放,早在2004年,海螺就在万吨生产线上率先使用低氮燃烧器,在线型低氮氧化合物分解炉等先进控制技术。
在海螺,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已经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氛围。海螺集团在做强主业的同时,顺应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需求,着眼于将水泥工业打造成为绿色生态环保产业,通过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在芜湖投资建设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先后开发制造了系列余热锅炉、垃圾焚烧炉、CK系列节能立磨等节能、环保装备,并逐步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
利用新型噶发水泥窑处置城市垃圾,让垃圾变废为宝,是水泥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环保产业的新途径。海螺联合开发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技术,利用水泥窑稳定的高温环境完全降解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实现无害化处理,成为世界首创。
铜陵海螺建成投运的世界首条水泥窑协同处理垃圾的示范项目,日处理垃圾300吨。贵州贵定海螺的水泥窑协同处理垃圾200吨/日的项目已于212年11月成功投入运行,运行状况良好。结合不同的规模城市需要,公司已开发出了系列化技术产品,处理能力从100吨到800吨/天。目前,甘肃平凉、重庆忠县、贵州遵义、贵阳清镇、广东阳春、福建龙鳞等项目正在建设实施。该技术有效解决了城市垃圾处理中大量占用土地。二次污染的难题。
在实施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技术同时,公司引进转化的新型炉排炉焚烧城市生活垃圾发电技术,为那些无水泥窑,却同样面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的地区,送去了福音。目前公司已拥有200t/天、300t/天、500t/天等规格的炉型,能通过组合满足不同城市和地区目前及未来的需求。凭借安全环保的设计,厂址选择容易、无特殊要求,甚至可以建在居民区。
从第一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国产化、第一项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第一个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项目.....海螺集团多年来创造了许多行业第一,从而引领中国水泥行业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加快了中国水泥结构调整的步伐,改变了中国水泥企业的整体形象,使水泥企业成为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皖企首获中国工业大奖系列报道③
“千亿企业”领衔行业“风向标”
———铜陵有色集团“立体循环经济项目”获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
作为我省首家千亿企业,其成功的秘诀何在?又是如何领跑矿产资源开发的尖端科技?“作为一个大型铜矿企业,开发利用好有限的矿产资源,是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该 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到2015年,铜陵有色示范基地铜多金属矿开采和综合利用规模将达到1000万吨/年以上,开采回采率达到86%以上;选矿回收率达到92%以上。”
作为资源型企业,铜陵有色深刻理解资源和能源的稀缺性,敏锐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坚持将循环经济的内涵固化到“高效利用资源、贡献社会进步”的企业使命中,明确将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综合利用作为战略重点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去。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铜陵有色从2003年开始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十多年来,坚持创新不停步,经过不断发展,铜陵有色已将各产业内的小循环逐步发展到跨产业的大循环,从单一产品的循环到园区的集成循环,建立了动态的立体循环经济体系,走出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独特模式。
该集团的“立体循环经济项目”开辟了我国铜工业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转型发展先河,带动了我国铜工业水平的整体提升。“铜陵有色发展循环经济实践和政策建议”还被十届全国人大第29次会议作为《循环经济法》立法材料的附件。
铜陵有色现有11座矿山,采矿系统按照废石不出坑的节能工艺,将井下生产的废石、选矿后的尾砂用于采场充填和井下充填;将井下排水收集过滤储存,用于井下生产,同时解决地表选矿系统生产用水,采选系统水循环利用率达95%以上。冬瓜山铜矿是采用当代国际先进技术建设起来的矿山,从设计到投产大量采用当今世界先进技术与工艺,以国际一流的工艺装备、亚洲一流的规模效益,国内一流的管理体制,成为现代化生态矿山。
同时,铜陵有色加大对冶炼工艺技术升级改造,发展余热发电,升级烟气制酸工艺,综合回收有价元素,实现固废物再利用,彻底改变了冶炼的高能耗、高污染状况,工艺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金隆铜业公司采用国际先进的闪速炉熔炼技术,其制酸系统的SO2转化率99.87%,硫捕集率99.85%以上。金冠铜业公司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闪速熔炼、闪速吹炼工艺技术,资源可完全实现内部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成为世界铜冶炼的样板工厂。
此外,近年来铜陵有色还依靠科技进步,推行节能新技术,实施冶炼、矿山设备技术改造,不断提高设备系统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仅2006年,公司每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29.5%,全年节能创效减支总额超过4000万元。公司先后投入30亿元对所属铜冶炼厂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了环保的优化,能耗的降低,硫等有价元素的回收,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
经过不断发展,铜陵有色建立了动态的立体循环经济体系,循环经济由试点到示范,走出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独特模式,为中国有色产业循环经济的应用、发展和理论研究做出了表率,促进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在矿山、冶炼、加工产业内部最大化闭路循环的基础上,冶化一体化发展,各产业内部不能利用的资源在整个体系中实现闭路循环和完全利用。
公司把握中国铜产业发展趋势,立足高起点,按照“高档次、差异化、大规模”的思路,积极推进铜的精深加工。通过开发和生产技术含量高、适销对路的铜及铜合金精深加工产品,拉长铜产业链,先后建成高精度铜板带、特种漆包线、磷铜材料、电子铜箔等项目。每个工艺和产品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全部返还熔炼。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大循环,发展废杂铜拆解业务,扩大利用废杂铜冶炼阴极铜和利用废杂铜直接生产铜加工材。目前,公司正在着手扩建再生铜拆解厂,发展再生产铜及其回收利用产业。
自主创新是实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第一推动力”。铜陵有色立体循环经济项目拥有一批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15项,拥有专利203件,主持和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90项,使铜陵有色的技术装备代表铜行业“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被授予“国家创新型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该项目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使铜陵有色成为世界最先进的铜产业基地之一,铜冶炼能力达到130万吨/年,全球第二,企业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铜行业前列,也成为了安徽省最大的企业,2005年至2011年,销售收入从201亿元提高到940亿元,利税总额从19.4亿元,提高到75.5亿元,企业走上了“安全健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增长持续”的良性轨道。
通过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生态矿山,发展绿色冶炼、回收利用废料,梯级利用能源,淘汰落后产能,对计划经济年代遗留的尾矿库、采空区、沉陷区、露天采场、排土场等进行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生态问题逐渐得到修复。近几年铜陵有色的所属企业均被评级为“绿色企业”或“蓝色企业”,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冶炼有用元素的总回收率、固废物综合利用率、万元总产值综合能耗等环保指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皖企首获中国工业大奖系列报道④
让语音产业“声”机无限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智能语音交互关键技术及应用平台项目”
获中国工业大奖提名奖
你能想象未来,每一部手机、每一台家电、每一辆汽车、甚至每一个玩具都将能听会说么?你想要对着手机发出口令,就能实现自动拨号么?
要实现这一切,离不开智能语音技术。简单来说,智能语音技术就是让机器像人一样“能听会说”的技术,它带来了人机交互的根本性变革,不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国家信息安全和民族文化传播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技术上看,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音评测、自然语言理解等各种语音核心技术不断进步,已经达到了大规模应用要求。同时,随着智能终端、无线网络的广泛普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语音交互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今天,几乎全球每一家手机厂商和消费电子公司都试图将语音技术融于其移动产品、应用和服务中。
随着科大讯飞语音技术企业的崛起,中国打破了中外语音产业由国外巨头垄断的格局,发出了安徽高科技语音产业的最强音。作为中国最大的智能语音技术提供商,科大讯飞在智能语音技术领域有着长期的研究积累,并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口语评测、自然语言处理等多项技术上拥有国际领先的成果。
科大讯飞“智能语音交互关键技术及应用开发平台”项目针对语音技术进入大规模实用的核心技术门槛以及在各行业应用的开发复杂性难题自主创新,多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02年、2011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申请自主知识产权专利95项,牵头和参与制定国内国际标准3项。项目成果于2006起连续7年获得国际语音合成大赛自然度指标第一,在2008年-2012年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主办的声纹识别大赛和语种识别大赛中名列前茅,有效保障了我国在语音交互技术与产业的主导权。
基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领先智能语音技术,科大讯飞已推出从大型电信级应用到小型嵌入式应用,从电信、金融等行业到企业和消费者用户,从手机到车载,从家电到玩具,能够满足不同应用环境的多种产品。在移动互联网语音门户、智能家电、呼叫中心、教育考试、公共安全等重大语音应用领域中均具有显著优势。随着4G建设的加速推进,公司的移动互联、人机交互等业务有望引来重大飞跃。
目前,项目成果已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广泛应用,市场占有率超过70%,研制的智能语音交互应用开发平台被西门子、华为、中兴等2万多家国内外开发伙伴使用。
语音是文化的基础和民族的象征。作为中国语音产业的领导者,科大讯飞坚持科技与文化相融合,在教育文化事业、娱乐文化事业、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和汉语国际推广等方面,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以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为例,科大讯飞秉承"科技服务教育"的理念,创新性地将全球领先的智能语音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成功研发并推广了满足从幼儿园到大学不同领域应用需求的、面向教学、考试和学习的系列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并提供在线教育服务。目前,"畅言"系列教育产品,已经推广至全国30个省市,惠及师生超过7000万。
如今,科大讯飞的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已经基本实现全国覆盖,“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正式应用省市已达29个,累计测试考生突破800万人。中高考英语智能听说测试取得重大进展,“高考英语听说考试智能评测系统”于2012年底在广东通过鉴定,是业界唯一正式应用于中高考英语听说考试的智能评测系统。
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基于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可准确地对考生命题说话之外的所有测试题型进行自动评测,并可以自动检测发音者存在的语音错误和缺陷,对使用者高效提升普通话口语水平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