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您的位置:首页>> 调研报告

关于皖北地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5-10-20 8:53:48  作者:  点击率:3108

      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促进皖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举措。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振兴皖北战略部署,抢抓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的战略机遇,加快皖北地区“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步伐,2015年皖北经济发展论坛年会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题,交流各市推进两化融合发展的经验和措施。在年会开幕前夕,安徽工业经济联合会与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皖北办、省经济研究院、安徽皖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有关同志一道赴宿州、淮北、阜阳三市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对蚌埠、亳州、淮南三市的书面材料进行了梳理。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皖北地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的现状

      皖北各市县和广大企业高度重视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工作,坚持把两化融合与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1、带动技术创新快速突破。 “十二五”以来,在两化融合发展的带动下,皖北地区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明显加快,电子信息、现代中药、硅基新材料、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2014年皖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7.7%,高于全省3.9个百分点,其中蚌埠、阜阳、淮北、宿州、亳州市分别增长26.7%、20.9%、20.2%、17.6%和16.4%,居全省第2~6位。
      2、带动企业效益大幅提高。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了产业链由低端向中高端跃升,促进了企业市场扩大、管理升级,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调研发现,宿州市安特食品公司建立从生产经营到产品销售的全覆盖网络,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企业人、财、物、产、供、销集成管理体系,提高了成本和财务管理效率。阜阳鼎铭汽车配件公司利用ERP管理系统后,库存下降了30-50%,延期交货减少了80%,停工待料减少了60%,制造成本下降了12%,管理人员减少了10%,生产效率提高了10-15%。淮北中意、宿州宝龙、中矿三杰等企业也都从两化融合中受益匪浅。
      3、带动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皖北地区水资源匮乏,节能减排压力较大,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可以优化生产工艺流程,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阜阳金种子酒业采用GMP标准建设了自动化灌装中心,万瓶酒用水由原来的8吨降低到2吨,年节约新鲜用水10余万吨。宿州安特食品公司生产线经过信息化改造后,吨原料消耗新鲜水从6吨下降到3吨。重庆啤酒亳州公司通过采用生产信息与计量数据采集控制系统,实现每千升啤酒水耗从6.1吨下降至4.5吨,电耗从65kWh下降至55kWh。
      4、带动安全生产明显改善。皖北地区矿山、化工等高危生产行业的企业占比较高,通过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淮北矿业集团通过推进矿井信息化、机械化建设,井下安全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各类安全事故数量大幅下降,职工劳动强度不断减轻。淮南矿业集团坚持用信息化解决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的突出问题,2012年至今的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1左右,年瓦斯超限次数控制在10次以内。淮北雷鸣科化公司成为我省唯一的工信部两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的试点单位。

      二、皖北“两化融合”发展取得的阶段性经验

      皖北地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成效明显,得益于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大胆实践,特别是得益于广大企业的积极努力、开拓创新。
      1、坚持政策引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需要政策扶持、规划引领。2013年阜阳出台了《阜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意见》,分行业、分类型、分企业明确了两化融合发展的重点、推进办法、保障措施,并要求各县市区制定推进两化融合的具体实施办法和对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的扶持奖励措施。蚌埠市印发了《蚌埠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3~2017年)》,2014年对新认定为国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软件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的补助。淮南、宿州等市也都分别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
      2、坚持基础先行。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需要信息基础设施的有力支撑。2011年起淮北市政府着手建设信息化网络,分别与淮北电信、移动、联通三家运营商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规划建设“无线城市”,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采取“以租代建”模式与科大讯飞等公司合作,建设了市公务办公网。“十二五”以来,阜阳市政府与安徽移动、安徽联通、安徽电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投资约45亿元打造“无线城市、智慧阜阳”,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市的高速有线广域宽带网,总出口带宽达到450G。
      3、坚持龙头带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需要龙头企业先行示范、引领带动。蚌埠市制定了《蚌埠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评选认定办法》,大力推动“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智慧企业”认定工作,积极组织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工作,支持21家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淮北市通过政策引导、龙头带动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化改造,目前全市重点行业的典型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普及率达90%以上,制造执行系统(MES)普及率55%,供应链管理系统(SCM)70%以上,重点行业的典型企业购销环节的电商应用已达60%以上。在今年全国首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中,皖北地区有安徽昊源化工、国投新集、安徽昊方机电等三家企业通过国家认证(全国仅有200家企业通过认证)。
      4、坚持载体突破。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需要平台支撑、集聚发展。宿州市依托宿州高新区积极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在全省率先把“智慧城市”政务云、教育云、医疗云、交通云、金融云等迁上“宿州云端”。淮北市积极实施科技提升园区工程,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目前市经济开发区和濉溪县经济开发区均获批省两化融合示范区。蚌埠市已建成安徽国际互联网智慧产业园、皖北电商产业园等电子商务园,园区内电商大厦即将封顶,国美在线、慧聪网等多家知名电商企业的入驻已正式签约。
      5、坚持开放发展。作为后发地区,皖北地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亟需开放合作才能弯道超车。淮南市积极与中国移动等央企对接,成功争取中移动(安徽)数据中心项目落户,项目总投资45亿元,建成后可以满足华东网集中化的IT支撑平台、核心网、业务平台的需求。宿州市充分结合本地交通、电力等优势,摸索出“率先发展基础云、注重建设平台云、同步发展应用云”的“宿州模式”,与北京世纪互联公司合作建设10万平方米数据中心的智慧产业园,吸引了包括华为等企业入园发展。淮北市积极与方正国际、科大讯飞等信息化龙头企业开展全面合作,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中的应用。

      三、皖北地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调研也发现,皖北地区工业化发展水平总体滞后,信息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两化融合仍面临诸多困难。
      1、基础支撑能力相对薄弱。皖北地区信息化基础总体薄弱,目前固定宽带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制造执行系统(MES)普及率、产品生产周期管理系统(PLM)普及率等关键指标仍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难以对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信息化人才较为匮乏。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度融合的要求较高,政府部门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企业需要强化流程管理、技术创新。目前皖北地区人口众多,工业企业要求快步发展愿望较为强烈,但满足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要求的技术、管理人才匮乏,高层次人才更是稀缺,引进和留住的难度较大。
      3、顶层设计相对缺乏。以物联网基础设施、云计算基础设施、地理空间基础设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网动全媒体融合通信终端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和发展,已经成为皖北地区提升城市管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抓手。但是调研发现,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不论是技术应用还是组织管理都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工作,通过顶层设计明确目标、技术兼容和下一步发展方向。对于“两化融合”问题,也必须通过有效的顶层设计、政策引导和社会推动,促进广大企业加快信息化在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做好顶层设计,有利企业实时引进应用软件、促进装备信息化,有利于产业链上下游之间企业、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搞好平台对接、信息流畅,有利于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网络资源,避免“信息孤岛”,促进智慧城市成为一个自我优化的系统。
      4、企业信息化理念有待于提高。目前不少企业两化融合的认知滞后,从企业管理人员到普通员工对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生产、运营效率等都缺少系统认识,多数停留在装备和软件外购使用阶段,谈不上消化吸收再创新;尤其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势下,企业资金和管理能力欠缺直接影响了企业对“信息化”投资的积极性。

      四、促进皖北地区“两化融合” 发展的对策建议

      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对于皖北地区的产业和社会发展来说,一方面要抓住编制 “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机遇,认真做好”两化融合”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要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智能化制造,制定出“互联网+”行动具体路线图。
      1、加大信息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支持龙头信息化企业参与区域信息化平台建设,特别是通过“互联网+”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型产业过程中,要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方式加大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完善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同时要加强信息服务标准建设和统筹安排,建议做好智慧城市建设的省级顶层设计,在全省实现政务、医疗、文化教育和公共安全等领域平台接口、软件服务标准和流程统一;园区、骨干企业要加强信息化服务运用平台建设;新建住宅小区要强化信息入户建设,实现有线三网融合,无线小区全覆盖。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坚持大平台高起点,统一设计、统一标准,避免相互牵扯、重复建设。
      2、加强两化融合的试点示范工程建设。继续加强“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建设和企业两化融合贯标工作。发挥各市的国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典型引导作用,推动企业开展多环节的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推广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具体工作过程中,要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信息化融合作为发展方向,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做好示范工程,引导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
      3、大力推动“互联网+”融合发展。目前,皖北地区已经在互联网运用方面形成了较好的基础,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方面已经形成较好的产业氛围,部分地市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要加大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兴服务业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高地;同时要加强考核,形成两化融合的支持、促进、监督和考核的良性循环体制与机制。对企业来说,抓紧时机,应用成熟的信息技术,发挥企业网页的经营功能作用,实施能源管理、排放检测、安全生产等领域网络化、实时化、直至智能化管理;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差、危险性大的岗位,积极实施机器代人。
      4、强化“两化”融合的人才、技术支撑。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发挥人才对地方经济和企事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要制定“两化”深度融合人才培养计划,完善政府对“两化”人才培训工作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加强企业、服务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信息化企业的合作,以项目为载体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为“两化”深度融合和产业更高层次发展积蓄力量。
      5、支持皖北市县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省内相关项目立项,特别是智能制造、智能化改造、系统集成、数字车间等项目中,要结合皖北地区实际,适当降低门槛。鼓励和支持皖北区域内企业实施智能装备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工业机器人在企业的应用。推进智能制造和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开展重大项目的谋划和储备工作。
      6、细化落实支持皖北发展“新十条”。目前“新十条”政策推出,对凝聚力量、促进皖北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为了进一步发挥支持皖北发展“新十条”政策效应,建议要做政策的细化工作,例如省高新技术产业基金和各类产业项目资金、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资金、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等支持方面,要根据皖北产业发展实际和支持类别有侧重、有导向性地开展支持,进一步发挥政策效用。
 
      执笔人:胡登峰 安徽皖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
                  胡功杰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宏观部主任
                  黄岳忠 安徽工经联原会长、潘峰 省经信委处长参与修改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安徽工业经济联合会
地址:合肥市芜湖路155号昇华大厦511室    电话/传真:0551-62865616     电话:0551-62875027
技术支持:安徽网库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90098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