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您的位置:首页>> 皖北年会

蚌埠市人民政府在皖北(淮北)经济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2013-6-27 15:36:33  作者:  点击率:1976

 
 
坚持新型工业化主导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在皖北(淮北)经济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蚌埠市人民政府
2013年4月26日
 
尊敬的詹夏来常务副省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在皖北地区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今天举办皖北经济发展论坛十分必要,夏来常务副省长带领省有关部门与皖北六市共商皖北发展战略、共谋皖北崛起大计,必将对促进皖北振兴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首先,我代表蚌埠市委、市政府向论坛的主办方省皖北办、省经信委、省国资委、安徽工业经济联合会和淮北市政府表示衷心感谢!下面作一个简要发言,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地处淮河流域、人口超过全省一半的皖北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特别是沿淮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经济发展缓慢,与沿江地区发展差距较大,一直是安徽发展的“洼地”和“瓶颈”。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皖北地区发展,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皖北地区振兴的政策措施。经过多年的努力,皖北地区已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部分领域优势相对明显的产业基础,但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依赖程度高、自主创新能力弱、行业技术水平低、领军企业和名牌产品少等问题,仍是制约我们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症结所在。
    当前,中央提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对我们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适逢其时。作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皖北中心城市,蚌埠同时拥有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中部崛起、中原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等战略机遇,如何发挥这些政策的叠加优势,立足自身长处和现有基础,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是我市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将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做到扩张总量与调整结构并举,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并重,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齐抓,着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一、坚持“5116工程为抓手,推动产业聚焦发展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和“重点突破”的发展方略,去年年底,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实施“5116”工程加快重点产业发展的意见,就是培育壮大5大重点产业、实现千亿元增加值、打造10户百亿元企业、落实6大推进措施。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加工业。按照高端引领、低碳环保、集群集聚的发展思路,利用市场、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的“倒逼”机制,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加工业,继续调整优化精细化工产业,巩固提升纺织服装、食品加工、高质烟酒等优势产业。
    二是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紧抓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聚四大环节,强力推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及新材料四大先进制造业规模化、品牌化、集聚化发展。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省市共建首位产业”的决策部署,选择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首位产业聚焦发展,制定了《关于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扶持措施,设立了电子信息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在金融、税收、土地和人才等要素保障上给予倾斜。通过“内培外引”战略,聚集了台玻集团、新威国际、兆晶科技、德豪润达等一大批境内外行业龙头,形成了新型显示、LED、太阳能光伏三大产业链和硅基新材料、特色电子两大产品群。其中,硅基新材料产业成功跻身“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行列。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举全市之力推动千亿级电子信息首位产业“首位发展,率先崛起”,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倍增和催化作用。
    三是繁荣发展文化旅游业。充分挖掘、宣传大禹、涂山、双墩、垓下等文物遗迹的历史价值,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知名文化品牌和企业,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重点发展人文旅游、休闲度假游、生态观光游,促进旅游经济大发展。
    四是着力攻坚高端服务业。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方向,以“有效嵌入”先进制造业为路径,以网络信息技术革新为动力,加快发展高端商贸、金融、物流、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重点行业,着力培育一批战略性、先导性新兴业态,促进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
    五是积极发展现代大农业。坚持“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运用“城乡一体”的战略思维,着力提升农业、延伸农业、增值农业,全力推进农业百佳工程,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二三产业向一产拓展,打造一二三产联动、上下游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坚持以自主创新为支撑,推动产业高端发展
    前不久,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与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享受同等的三项税收政策,给予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红利。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主战略,用足用活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这个大品牌、大载体、大平台,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坚持产业为先。注重加快产业发展和推动科技创新的相互融合,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和科技两促进、双提升。
    二是坚持企业为基。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形成一批引领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努力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抢占竞争的制高点。
    三是坚持平台为要。以市场引导合作,坚持“用”字当头、“产”为主导,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鼓励和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产学研要素互通互动、无缝对接。
    四是坚持人才为本。紧紧抓住引进、培养、使用等关键环节,充分利用企业股权分红激励政策和合芜蚌人才特区建设的特殊政策,培养更多的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三、坚持以老工业基地转型为方向,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加快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以城镇化带动城市功能完善、生产要素集聚和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形成三次产业相互促进、产城融合、统筹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是加快老工业区调整改造。近期,我市与省内其他五市一区纳入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我们将紧紧抓住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历史机遇,结合棚户区和旧城改造,加大征迁建设力度,通过征新思路、拆老观念,实现招大项目、引新业态。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退二进三”,加大城区污染企业关闭搬迁,以产业的空间转移促进企业设备更新、工艺改进和流程再造,实现搬活企业、搬强产业、搬美城市、搬富百姓的目标。
    二是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坚持以产带城、以城促产,围绕建设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目标,紧密结合自身区位、资源禀赋优势,深刻把握国际国内产业布局、调整和转移趋势,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改善提升城市功能,积极完善服务业、文化产业、物流业等相关配套产业,推动生产要素集聚和人流、物流集中,促进产业体系与城市体系的高效融合。
    三是推动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牢固树立全域蚌埠理念,以四化同步为引领,对县域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开发,大力实行重点设施向县域延伸、重大产业向县域布局、重要项目向县域倾斜,促进城乡产业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和城乡互动,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以开发区建设为载体,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以提升速度和总量为目标,以抓投入、打基础、全配套为重点,加强支撑平台建设,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推进工业经济走上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发展之路。
    一是做强园区。注重基础先行、功能配套,加快推动国家级蚌埠高新技术开发区和7个省级开发区扩容升级,推动区域内产业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引导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向优势区域聚集,实现优化工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三位一体”目标。
    二是做大企业。以大企业为带动,以名牌带动战略为切入点,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民营经济发展,培育和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以聚集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重点产业链条式发展。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和成长型中小企业。
    三是做优服务。坚持工业为先、工业为重、工业为大,推动政策向工业倾斜、力量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集聚。大力实施“服务企业创建百佳”工程,实现政府服务载体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质量优化,架起政企连心桥,真正让工业企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组船队、造大船、扛大梁。
    各位领导、同志们,近年来我市在产业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兄弟市的发展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以本次皖北经济发展论坛为新的起点,虚心学习先进经验,按照詹省长的讲话要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皖北六市手拉手、肩并肩、一起走,振兴辉煌的“皖北梦”一定能早日实现。

上一条记录: 阜阳市委、市政府在皖北(淮北)经济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下一条记录: 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冬云在皖北(淮北)经济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安徽工业经济联合会
地址:合肥市芜湖路155号昇华大厦511室    电话/传真:0551-62865616     电话:0551-62875027
技术支持:安徽网库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90098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