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您的位置:首页>> 《安徽工业经济》会刊

2012年第四期工作通讯(总第四期)

2013-3-13 9:40:44  作者:  点击率:2286

 
◇  决策观点
温家宝总理:经济运行正出现积极变化………………………………………………………………02
李斌省长:挑战中有机遇   机遇大于挑战(摘要)………………………………………………02
◇  宏观视线
苗圩部长:稳增长调结构的战略支点(摘要)………………………………………………………03
李毅中会长:加强政策引导   营造实体经济发展良好环境(摘要)……………………………04
◇  工经要闻
黄海嵩副省长亲临我会听取近期工作汇报…………………………………………………………06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部署第三届中国工业大奖申报工作…………………………………………07
安徽工经联和省国资委联合召开会议布置 “中国工业大奖”申报工作…………………………08
◇  安徽热点
黄海嵩副省长: 着力保持我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09
我省将持续加大企业帮扶力度………………………………………………………………………10
◇  两化融合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就的主要体现…………………………………………………………11
我省获工信部“两化融合”资金居全国首位…………………………………………………………13
“两化融合”促智能装备业步入战略期………………………………………………………………13
◇  中部崛起
国务院推出中部崛起七大战略………………………………………………………………………14
中部连续4年发展速度超东部………………………………………………………………………15
皖北六市县入围中原经济区意义何在?……………………………………………………………16
◇  深度观察
如何认识当代工业的特征   如何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17
◇  经济前瞻
私募基金、集合票据、集合债券“三路突破”   我省企业融资将发生重大变数………………19
 
◇决策观点◇
 
温家宝总理:经济运行正出现积极变化
     8月14日至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浙江杭州、湖州、嘉兴等地,调研经济运行情况。温家宝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一些领域出现积极变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困难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越是在困难情况下,越要增强信心,各级领导要有信心,广大企业要有信心,整个社会要有信心。
     温家宝指出,近几个月,特别是7月以来,经济运行正在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一是投资、消费稳定增长,内需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二是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在缓慢回升。广东、浙江、江苏三省7月份工业增速比上半年分别提高了1.4、1.9和0.7个百分点。三是劳动市场总体平稳。1~7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12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39万人。四是结构调整成效显现。目前总的是轻工业比重工业好,高新技术产业比传统产业好,区域发展协调性也在进一步增强,反映出结构调整正出现“倒逼机制”的效应。五是物价涨幅继续回落,货币政策运用空间增大。7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3.9%,比上月末加快0.3个百分点,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在加大。
温家宝指出: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要落实好扶持政策,帮助解决融资难问题,减轻企业负担。对外贸环境不利要做较长时间准备,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新华社)
 
李斌省长:挑战中有机遇机遇大于挑战
(摘要)
     安徽政府网消息李斌省长近日在省政府第十九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指出:我省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挑战中有机遇,机遇大于挑战。国家在财税金融、科技创新、小微企业发展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我省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期,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和强大动力。国内外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我省综合优势更加凸显,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迎来新的机遇。皖江示范区和合芜蚌试验区建设、皖北发展、大别山连片扶贫开发和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建设等均进入国家战略,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要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切实增强化危为机能力,把经济下行的压力转化为持续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动力,把国际国内经济的深度调整作为抢抓机遇发展、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契机。在战略上,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研判,精准施策,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在战术上,要多管齐下,多点支撑,突出实干,注重实效,条条战线争上游,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宏观视线◇
稳增长调结构的战略支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苗圩部长近期讲话
(摘要)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再到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和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战略路径。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艰巨性进一步凸显,国内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上述形势下,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扎实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成为当前“稳增长、调结构”的战略支点。
     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当前,全球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创新内涵更加丰富,技术、网络、应用、服务深度融合,不断创造出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以及崭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随着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以汽车电子、医疗电子、金融电子为代表的应用电子产业,以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为代表的绿色能源产业等一批新兴产业应运而生;随着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不断渗透,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兴服务业将成为主流,产业链延伸和分工深化及专业化,衍生了多种类型的生产和生活新型服务业态。这些服务将成长为经济结构中快速增长的要素,成为不可或缺的新经济增长点。
     工业是实体经济为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两化深度融合将促使我国工业科技含量更高、经济效益更好、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最终对工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例如,采用知识工程、知识管理等信息技术,可以优化研发过程,构建知识化研发能力平台,强化产品研发设计创新能力,一些知名的汽车制造公司就是构建了汽车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平台,提升了其产品的研发能力;采用数据挖掘、业务智能等信息技术,可以提升制造企业集团科学经营管理决策和运维管控能力,减少各环节的资源浪费;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等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产品绿色制造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小化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应用物联网、传感器、制造执行系统、综合信息处理等技术于企业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等环节,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比如,宝钢建立的能源管理中心,实现平均吨钢综合能耗为724.65千克标煤,吨钢耗水只有6立方米,综合节能效率同行业领先。
     信息技术的巨大增长潜力和请打溢出效应,决定了它是推动我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最重要的战略支点。推动两化深度融合,要着力培养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着力推进宽带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满足社会的信息网络要求;药品着力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提高工业发展质量效益;要着力推进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发展活力。我们相信,只要更加主动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渗透,加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我们就一定能抓住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实现中国工业由大变强的跨越。
 
加强政策引导营造实体经济发展良好环境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李毅中会长近期讲话
(摘要)
     一、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空心化”问题
     一般地讲,实体经济是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民生改善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业以及商贸等相关服务业,虚拟经济是对应实体经济进行虚拟资本运作的活动。如金融、股市、期货市场、金融衍生物、古玩文物交易拍卖等。
     有些行业存在一定交叉。如地产作为建筑业是实体经济,但以投资投机为目的炒作房地产就会造成资产虚拟化。另如,产品或产权交易、网络购物等,作为流通业的新业态属于实体经济,但过度炒作商品、资产、概念会带来虚拟经济的泡沫。至于文化、教育、体育、文艺等领域,本身是上层建筑,不属于经济范畴,应该是为经济基础服务。
     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积累的根本,是虚拟经济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实体经济,社会财富、虚拟经济最终将会化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归根结底,虚拟经济发展应当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两者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回顾国际金融危机就是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虚拟经济过热引发的。银行对房贷过度炒作派生出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物,反复包装、泡沫泛滥。房地产公司的破产导致相关银行相继破产,一发不可收拾。应对金融危机中,西方国家进行反思,纷纷提出“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战略,令人深省。资本大量流出实体产业,与实体企业负担过重、环境艰难,盈利水平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原因主要有:
     一是实体经济产业投资回报率低。受要素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前竞争性实体经济利润明显偏低。如,去年工业销售利润率只有6.4%。
     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69%,而国外平均在2%—3%。一些关键技术、高端材料、成套设备、核心元器件和重要零部件依赖进口。
     三是社会上存在的浮躁心理。由于虚拟经济活动的获利性远远高于实体经济,踏实做实业的企业少了,投机投资的多了。
     二、营造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氛围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人才和资金等要更多投向实体经济,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收入分配要更多向劳动倾斜,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发展实体经济,从企业和行业层面,要准确定位、做强主业,规范自身经营行为,但更重要的是,国家应在宏观层面上有明确的战略抉择和政策导向。
     一是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审视工业在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只要工业经济不出现的起落,中国经济就会保持总体平稳。工业强则民富国强。我们总体上正处在工业化的加速期,工业化的中期,工业化的路程还很长,工业对于反哺农业,工业对于服务业的支撑,工业对于国防现代化的保障是不言而喻的。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民经济以工业为主导的格局不能变。
     二是要更加重视扶持发展小微企业,筑牢实体经济的基础。目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看重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要进一步组织落实一系列扶持政策。
     三是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大幅度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推行产学研用相结合,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使实体经济发展更多建立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基础上。
     四是要推行深化改革,营造发展实体经济的良好环境。围绕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瓶颈环节,应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抓住时机坚定推进财价税、金融、以及垄断行业等方面改革,从体制机制上为实体经济创造有利条件,增强对资本的吸引力。加大对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投入,促进工业优化、转型升级,和引导资本更多投向实体经济。落实促进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政策措施,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价格、金融、贸易、投资、土地、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减缓贫富悬殊,切实增加劳动者收入。还应该在全社会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实业致富,勤劳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工经要闻◇
 
黄海嵩副省长亲临我会听取近期工作汇报
     8月17日下午,省政府副省长黄海嵩在百忙中安排时间亲临我会,听取我会近期工作情况汇报。我会会长黄岳忠、第一副会长诸宗智、驻会顾问黄德服和副秘书长缪传道参加汇报会。
     黄岳忠会长报告了我会近日开展的三项主要工作:一是根据中国工经联安排,正在积极组织我省相关企业,申报第三届“中国工业大奖”。8月16日我会和省国资委联合召集有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安徽海螺集团有限公司、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和省直有关协会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对申报“中国工业大奖”企业奖和项目奖的申报工作,作了具体部署,要求有关企业将申报材料于9月10日前报我会,经同有关行业协会会商后于9月30日前,转报中国工经联大奖办公室。二是九月初举办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培训班,邀请北京有关专家前来授课。目的是指导和帮助企业了解社会责任基础理论,掌握报告编制流程、内容及方法。三是我会与阜阳市政府和省皖北办联合举办首届“皖北工业发展论坛”。此项工作经与各有关方面协商,大家都认为举办这样的论坛,对强化皖北工业强区意识、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引领皖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化的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对加强工经联自身建设和推进市级工经联的组建工作,黄岳忠会长汇报了具体设想。
     黄海嵩副省长对我会近期所进行的几项主要工作给予充分地肯定,表示尽力支持。希望工经联逐项抓落实。申报“中国工业大奖”的奖项,各有关企业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做好申报工作。关于评选目标,要从安徽的实际情况出发,多数企业可能以申报“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主要是项目奖)为重点,安徽海螺集团有限公司几项主要指标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有争取“中国工业大奖”企业奖的可能,如能获得通过,安徽将会获得“中国工业大奖”企业奖的突破。
     黄海嵩副省长还建议将我省行业劳动模范评选工作开展起来。由我会牵头与省各行业协会同各市经信委(工经联)来合办,形成上下联动的机制,可由省工经联提出总体设想和方案,报省政府审批。
    (编辑部)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召开会议
部署第三届“中国工业大奖”申报工作
 
     7月23日,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在北京召开第三届“中国工业大奖”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由中国工经联执行副会长、工作委员会主任王秦平主持,中国工经联秘书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荣剑英对第三届“中国工业大奖”前期工作情况、《中国工业大奖实施管理办法》修订情况,以及“中国工业大奖”组织机构调整情况作了介绍和说明。我会第一副会长、工作委员会委员诸宗智出席了会议。
     依据修订后的《中国工业大奖实施管理办法》的要求,会议着重研究了如何坚持高标准,认真做好第三届“中国工业大奖”的选拔、推荐工作,各省、市、自治区和行业协会务必于今年9月30日前将《申报书》报送中国工业大奖办公室。
     “中国工业大奖”是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胡锦涛同志曾批示:“现各种奖项颇多,希望使‘中国工业大奖’真正成为我国工业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奖项”。吴邦国同志批示:“关键在于公开、公平、公正。把好事办好。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和权钱交易,以真正促进名牌战略的实施”。温家宝同志批示:“拟同意,坚持标准,坚持自主创新,坚持市场检验”,“奖项宜少而精,评选注重实效”。贾庆林同志批示:“要推动利用北京主办奥运会、上海举办世博会的历史性机遇,创世界的产品名牌和一批国内先进品牌”。党和国家领导人上述一系列重要批示,足见党和政府对评选“中国工业大奖”的高度重视。会议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和行业协会一定要认真把这项工作做好。
     《中国工业大奖实施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中国工业大奖”分为企业和项目奖两种:“中国工业大奖”授予代表我国工业发展最高水平,代表社会主义企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增强综合国力,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工业企业和项目。“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授予在科技创新、经济效益、产品质量、节能减排、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品牌战略、安全生产、社会责任、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核心价值与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对行业、地区和企业发展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企业和项目。
     《中国工业大奖实施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中国工业大奖”是在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指导下,由中国工经联组织相关全国性行业联合会(协会),各省市区工业经济联合会(协会)及有关单位共同实施。在评选中,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坚持高标准、自主创新、市场检验、注重科学、公信、实效。同时规定,“中国工业大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申报年份一季度为申报期;二季度为推荐、评审、征求意见、考察、审定、公示、上报期;四季度为发布、表彰期。第二年为宣传、总结期。同时还重申了纪律,要求申报企业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否则,取消申报资格,两年内不得申报。
    (编辑部)
 
安徽工经联和省国资委联合召开会议
布置第三届“中国工业大奖”申报工作
 
     8月16日,我会和省国资委联合召开相关企业和省属行业协会负责人座谈会,布置第三届“中国工业大奖”申报工作。出席会议的有我会会长黄岳忠、第一副会长诸宗智、副会长兼秘书长龚维模、省国资委副主任朱浩东、省经信委科技处副处长杨亚军,有关市国资委的负责同志以及省内预选11家基本符合大奖申报条件的企业和6个行业协会负责同志。
     会议由我会黄岳忠会长主持。第一副会长诸宗智介绍了设立“中国工业大奖”的由来,和第一、二届“中国工业大奖”评选的情况,介绍了重新修订的《中国工业大奖实施管理办法》的内容。
     省国资委副主任朱浩东介绍了省国资委30家国有企业运营的基本情况,指出申报第三届“中国工业大奖”是找标杆、对先进、促管理、上水平的好契机;是树立企业品牌和良好形象的好机会,是展示安徽企业发展成就的好平台。省国资委坚决支持工经联做好这项工作,希望基本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和项目,认真做好申报工作。
     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龚维模就大奖《申报书》的填写要求,注意事项及申报时间和渠道等作了说明。出席会议的11家基本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负责同志,对照申报大奖的标准,认真进行了讨论,发表了很好的意见。
最后,黄岳忠会长对组织申报第三届“中国工业大奖”提出了三点要求:
     第一,要高度重视第三届“中国工业大奖”申报工作。这是经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的、我国工业领域的最高奖项,对推动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推动产业升级意义重大。对企业来说是一次总结经验、明确目标、努力追赶的一个重要机遇。希望基本符合条件的企业要积极申报。
     第二,要认真做好项目的选择工作。根据申报条件,一是中方绝对控股的企业;二是企业在行业内属排头兵,经济技术指标在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对国家和本行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具备这类条件的企业可申报企业大奖。项目奖是在某一些重要技术方面有大的突破,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是报企业奖还是报项目奖,要对照自身条件,一定要打成功率。从参会的11家企业情况看,可能多数企业先要从项目奖上来遴选。
     第三,以申报大奖为动力促进我省工业转型升级。转型升级的普遍性要求是,提高“两高”、降低“两低”,即提高增加值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率;降低能耗物耗水平,降低排放水平。企业要通过申报大奖工作,形成推动转型升级的长效机制。相关企业要按照规定的质量要求和时间要求,报送申报材料,出色地完成第三届“中国工业大奖”申报工作。(编辑部)
 
     ◇安徽热点◇
黄海嵩副省长近日强调
着力保持我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
 
     8月15日,省政府在合肥召开全省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会,研判形势,跟进对策,副省长黄海嵩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各地、各有部门要危中抢机,多措并举,着力保持我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努力实现在全国“增速领先、效益靠前”的发展目标,为建设经济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黄海嵩指出,今年以来,在全国工业经济增速走低的背景下,我省工业经济实现逆势上扬,发展速度、效益等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全国、领先中部。这是省委、省政府见事早、行动快、审时度势超前谋划的结果,凝聚了全省工业战线的辛勤努力,与我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加快结构调整和加强招商引资等举措分不开。尽管当前我省工业总体形势好于全国,但不可盲目乐观,要保持清醒头脑。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大幅放缓,宏观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同时,土地、环境、劳动力等要素约束不断趋紧,我省工业发展面临很多困难。全省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要进一步振奋精神,迎难而上,作好长期应对的思想准备。
     黄海嵩要求,下一阶段要突出工作重点,始终把促进产品销售摆在重要位置,一企一策指导企业扭亏增盈,多管齐下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千方百计减轻企业负担,着眼长远在调结构上下功夫,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抓好经济运行调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服务,不断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全力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确保实现年初既定的目标任务。(安徽省人民政府网)企业“三难一高”尚未
 
根本好转,税费高仍较突出
我省将持续加大企业帮扶力度
 
     8月15日,省政府召开全省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会。省经信委赵炳云主任说,尽管上半年我省工业经济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态势,但仍存在着不少突出难题,如企业“三难一高”问题还没有根本好转,税费高仍困扰企业等等。下半年,我省将继续在加大企业帮扶力度上持续发力,鼓励企业“危中抢机”,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1—7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053.7亿元,增速居中部第1位、全国第2位。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中小型企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108万户小型企业实现利润250.5亿元,占全部工业利润的近5成。
     赵炳云主任指出:由于资金短缺,一些中小企业只有靠“小贷公司”或民间“高利贷”勉强度日,使生产成本上升,亏损企业增加,工业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此外,税费高仍是突出问题,安徽综合税费较新疆高20%,较浙江高14%。下半年,我省将继续在加大企业帮扶上持续发力,促进省产工业品的销售,在省内实施“一月一促销”计划,在省外开展安徽产品新疆行、四川行等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积极抢占市场份额。同时,继续做好困难企业的认定工作,重点帮助企业落实社保资金缓缴、下调社保费率及稳定就业岗位补贴政策。还将继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并将持续推进中小企业发展。(编辑部)
 
◇两化融合◇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就的主要体现
 
     迈入21世纪,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取得新突破,推动人类社会走向创新、绿色、智能发展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结合我国国情,作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决策。
     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得到了普及应用,原材料行业多数企业经营管理实现了管控一体、产销一体和上下游一体化,装备工业的产品智能化水平和附加值大幅提升,消费品工业的新产品开发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显著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工业竞争力全球排名由2000年的第31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5位。2011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2位,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主要成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工业企业普遍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仿真等技术开展研发设计,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0%。汽车、飞机等行业实现了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系统的综合集成,产业链协同设计体系日臻成熟。芯片、嵌入式软件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业产品,改善了产品的功能和性能,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一批自主研发的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制的数控机床等高端智能装备打开了海外市场,工程机械装备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创造”跨越。
     二是完善现代生产和经营管理体系。机械、船舶、汽车、纺织等行业生产设备和重大技术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步伐加快,钢铁、石化、有色、纺织、医药等行业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全面普及,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超过50%,大幅提高了产业精准制造、极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
     三是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投入应用,超过300家中小企业信息化辅导站覆盖全国地级市,45个城市建立了信息化管理提升服务中心,显著提高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2011年中小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占比达到60%,税收占比50%,城镇就业岗位占比80%。
     四是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化进程。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工业设计、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利用信息技术加快自身现代化。涌现一批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000亿元的行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中小企业网上交易和网络营销的利用率达到42.1%。工业设计、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壮大。2011年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分别实现收入1864亿元和2028亿元,同比增长42.7%和42.2%。
五是促进安全生产和绿色发展。两化融合有效促进了工业行业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单位GDP能耗、亿元GDP事故死亡率逐年下降。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正在从单一环节向集成、综合方向转变,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行业实现了能耗物耗的实时监测和精确控制,并催生了新的服务模式和新兴服务业态。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创新了安全监管模式,提高企业预测、预判、预控能力,矿山、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安全生产关键环节技术水平明显提升,民爆器材、危险化学品等行业实现了生产经营动态监控,有效提高了行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
     六是带动信息通信产业快速发展。2011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7.5万亿元,计算机、移动电话、电视机等电子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集成电路设计水平突破65纳米,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研制成功。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6612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348%。软件业务收入1.84万亿元,其中嵌入式软件2805亿元。全国电话用户数达到13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0亿户,网民5亿人,宽带用户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38.3%。3G网络覆盖全国大部分城镇,TD-SCDMA成功实现规模商用。三网融合取得积极进展,IPTV、手机电视试商用业务用户分别达到1400万户、5200万户。
     七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了面向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和产业集聚发展。两化融合基础较好的城市,进一步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形成了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推进的发展格局。
     八是两化融合推进体系初步建立。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委通过发布实施《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试行)等政策文件及各地方发展规划,开展试点示范,形成两化融合政策引导体系。建立了面向工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了集技术支撑、信息服务、中介服务、人才教育、交流培训等于一体两化融合支撑服务体系。我省获工信部“两化融合”资金居全国首位
     据省经信委消息今年,工信部首次设立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专项资金总量为1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全国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建设。我省江淮汽车的自主品牌整车企业综合集成平台、安徽叉车的支持国际化精准企业的协同信息系统、铜陵有色的基于两化融合的生产管控一体化系统、奇瑞汽车的基于车联网的乘用车远程在线服务系统等项目获得工信部资金支持。其中铜陵有色项目获得150万元的最高额度支持,为全国十个项目之一,其它三个项目均获得100万元资金支持,合计450万元。无论从项目数量,还是资金额来看,我省此次获得的支持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山东省并列全国第一位。
     目前,我省共培育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20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8家。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0%,重点行业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超过50%。钢铁、有色、汽车等行业涌现一批综合集成应用水平全国领先的大企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两化融合”促智能装备业步入战略期
     根据近日发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子规划,《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智能装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工业增加值率达到35%。本土化智能制造装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超过30%。力争到2020年,形成完整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
     工信部装备司司长张相木介绍说,智能制造装备,是指“具有感知、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是国务院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规划》重点选择了其中对国民经济带动范围广、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八类重大智能制造装备。即针对石化、冶金、建材、机械加工、食品加工、纺织、造纸印刷等制造业生产过程数字化、柔性化、智能化的需要,通过集成创新,开发八类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此外,包括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重点应用示范推广等。
     该《规划》还提出了四个具体目标,其中包括: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传感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伺服和执行部件为代表的智能装置实现突破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专业化企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集聚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中主要领域年均增长率接近30%。如果“十二五”期间机械工业增长率实现15%,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按年均增长率25%计算。到2015年,产业销售收入将过1万亿元。
     ◇中部崛起◇
国务院推出中部崛起七大战略
 
     国务院总经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此次会议强调,中部地区在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要继续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更加注重转型发展和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激发中部地区内需潜能,努力实现中部地区全面崛起。会议明确了七项重点任务:加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在政策支持方面,会议要求加强对中部地区的政策支持。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中部地区安排一般性转移支付就达1.35万亿元,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6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20%;人口3.61亿,占全国总人口281%,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材料工业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可云教授表示,“十一五”期间,中部六省GDP占全国比重从2005年的18.7%增至2010年的19.7%,GDP增速超过全国水平1个百分点。到2011年,中部板块经济增速明显快于东部和西部,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六省全部跻身“万亿俱乐部”,中部整体崛起已成大势。2008年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仅为40.3%,根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到2015年,城市化水平要提高到48%。
     中国社科院专家魏后凯认为,中部地区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扩张期。但目前中部崛起政策还只停留在纸面上,各省行政分割现象较为突出,资源整合和区际协调的任务繁重。对此,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表示,中部六省省情不同,存在竞争可以理解,但合作才是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中部连续4年发展速度超东部
     2006年,第一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长沙举行。6年之后,一个轮回,今年第七届中博会在湖南举行。
     作为中部六省共同打造的经济发展平台,中博会承载着中部区域发展的梦想与追求。今日中部已连续4年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东部,并有了主动调整发展速度和方式的自信和空间。
     以全国10.7%的土地承载了28.1%人口的中部地区,曾经由于缺乏有力政策支持,发展缓慢。6年来,中部地区长期蓄积的能量不断释放。中博会上发力的一组数据,或许能说明中部地区“中”气十足。
     2011年,中部六省全部进入“万亿俱乐部”,GDP总量突破十万亿元大关,占全国的20.1%,比2006年提高1.5个百分点。2011年,中部六省经济增速均在11.5%以上,平均比上年增长12.8%,高于东北125%和东部10.5%的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
     今年1至4月,中部六省实际使用外资(FDI)金额27.84亿美元,同比增长26.7%,增幅高过东部和西部,成为全国直接吸引外资增长最快的地区。
     经济学家、英国利兹大学彼得·巴克利教授曾这样判断:“我们看到中国的中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这表明经济活动正在向中国的内陆地区扩散”。
     中央继2006年4月作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决策之后,近年来又相继出台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等多项政策措施,对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城市群发展、引资等工作予以指导和支持。
     与此同时,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中原经济区、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多种类型的改革试验区相继获批,给了中部地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权利。
     2011年,中部六省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于全国7.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于全国9.6个百分点。但是,由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所决定,中部地区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以能耗水平为例2010年中部六省单位综合能耗比全国高出16%”。因此,着力绿色发展,既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破解当前资源环境约束难题的突破口,又可成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摘自江西《工业与经济观察》)
 
皖北六市县入围中原经济区意义何在?
 
     8月7日,由国家发改委组织、晋冀鲁皖豫五省参加的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启动会在郑州召开。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近一年后,正式启动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关键阶段。会上,包括蚌埠在内的皖北六个市县被写进规划大纲,入围中原经济区,这也意味着蚌埠市有望搭上中原经济区发展的“航母”,上升为国字号发展战略。
     2010年,河南省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2011年,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近日,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启动会在郑州正式召开,基本确定中原经济区的蓝图:涵盖5个省的30个地级市和2个县。我省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和淮南市凤台县将纳入规划。是除河南之外进入城市最多的省份。这也意味着皖北经济区即将搭上中原经济区发展的“航母”,上升为国字号发展战略。皖北各市对于进入中原经济区都十分积极。
     据悉,加入中原经济区后,有关市县将可以享受到国家在财税、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入围城市可以依托中原腹地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加强区域内资源和产业合作。
《中原经济区规划》是对国务院《指导意见》的进一步深化、实化和细化,对促进中部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召开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议,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了关键阶段。
     中原经济区规划范围主要涉及晋冀鲁皖豫五省,共30个地级市和2个县,面积28.9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1.7亿。中原经济区规划的核心任务和主线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努力打造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成为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极,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战略支点及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以及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中原经济区规划涉及面广、带动力强,政策含金量高。该规划编制完成后将成为引领区域内的各地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加快发展的行动纲领。
     为此,蚌埠市将密切跟踪规划编制和颁布实施,做好政策研究和项目、资金和土地等方面的衔接事项。将突出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积极关注规划编制进展和配套政策措施出台,加强与省里衔接,超前谋划储备好一批重大基础和重点项目,争取规划中更多地体现出蚌埠元素,充分展现作为皖北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二是认真研究“人地挂钩”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市、县共享机制,促进市、县农业人口和建设用地合理流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做大做强主城区,辐射带动县城和中心镇有序发展。三是在此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进一步细化功能定位、空间结构和发展布局,研究制定本区域“人地挂钩”政策配套实施办法和社会保障制度,有效地吸纳农业人口“带地”进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四是坚持国家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先试原则,以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建设为试点,抢抓产业转移机遇,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道路,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安徽省常务副省长詹夏来指出,编制中原经济区规划,要着力破解制约“三化”协调发展的土地瓶颈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努力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要统筹谋划建设一批跨区域的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提升中部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要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上给予中原经济区更多的支持,扩大中原经济区的信贷规模,在企业上市、发债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要在安排各类支农资金上重点扶持,进一步整合支农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中原经济区农村土地整治、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要积极支持中原经济区实施“三网”改造,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路网和管网改造升级,为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边际)
    
     ◇深度观察◇
如何认识当代工业的特征
——如何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或称科技革命)的特征
     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指当代的原子能、计算机、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或称科技革命)的特征是:
     1、技术更新加快。例如,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的30年中已进入第五代,而微型计算机诞生后几乎每隔两年甚至半年就换代一次。
     2、科技进步因素在劳动生产率中比例加大
科技进步的因素引起的产值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起初为5%~10%,20世纪70年代增长至60%,现在已达到80%。
     3、各分支学科在分化的同时还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科学在各分支学科不断深入和分化的同时,其交叉、渗透、融合的趋势也在不断发展,各门科学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如果说前两次科技革命实现了各学科内部综合的话,那么新科技革命则是对各学科进行综合,使自然科学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4、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最近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部门的经济结构变化呈现了新的动向。首先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方面比重进一步下降,特别是农业的比重下降。其次工业结构中发生新旧工业的分化。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化、小型化的新兴工业迅速崛起。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我国产业的影响
     1、重塑国家间比较优势。产品的竞争优势来源不再是同质产品的低价格竞争,而是通过更灵活、更经济的新制造装备生产更具个性化的、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发展中国家通过低要素成本大规模生产同质产品的既有比较优势将可能丧失。如果发展中国家的低要素成本优势不能在未来“大规模定制”中重新占据一席之地,将失去生产高附加值终端产品的竞争优势。
     2、支撑制造业“数字化”的新型装备是实现终端产品“大规模定制”的基础,然而,这些新型制造装备属于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更符合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因此,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比较优势,而且强化了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导致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心—外围”世界产业体系将被进一步固化。
     3、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重塑二、三产业关系。由于制造业的生产制造主要由高效率、高智能的新型装备完成,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制造业的主要业态,制造业企业的主要业务将是研发、设计、IT、物流和市场营销等,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及时对市场需求迅速做出反应,要求制造业和服务业进行更为深度的融合,包括空间上更为集中,以及二、三产业的界线模糊化。
     4、将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制造业重心向发达国家偏移。由于发达国家拥有技术、资本和市场等先发优势,将更有可能成为新型装备、新材料的主要提供商。发达国家在高端服务业领域内的领先优势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5、重塑国家间利益分配机制。生产制造环节由更多、更高效、更智能的装备产品参与,更为灵活、更为精密的生产制造将提高利润,使得制造业回流至发达国家的趋势。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专业技能人员组成,所提供服务的价值更高、行业的进入门槛更高。
     三、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
     中国需要以有效的政策部署围绕制造业“数字化”和“大规模定制”展开。
     第一,快速成型技术,如工业机器人技术、新材料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成熟和产业化,这是各国争夺第三次工业革命先发优势的主战场。
     第二,“大规模定制”要求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在未来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制造业“数字化”能够更有效的满足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个性需求,用户作为产业创新者的作用无疑将会更加突出。因此。充分激发用户潜在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要把“大规模定制”与启动“内需”战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应用示范、用户体验和会展等形式提升用户对未来技术的认知度。
     第三,转变人才资本开发思路。第三次工业革命要求生产组织方式与其相适应,要求先进制造技术及其配套服务的研发人员能够站在技术创新的前沿。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人才和知识型员工的缺乏,加之制约高端人才流动的诸多制度性壁垒,将成为中国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最大障碍。
     第四、要建立有利于前沿技术突破的科研体制改革和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知识型员工培养的政策。要增强高校学科设置调整的灵活度,及时根据未来制造业对设计、IT等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人才,强化应用型人才培育。要加强职业培育,要尊重和重视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育。(摘自《中国经济时报》)
 
     ◇经济前瞻◇
 
私募基金、集合票据、集合债券“三路突破”
我省企业融资将发生重大变数
 
     近日,我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投资基金(安徽)有限公司,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成功,这是国家开展股权投资企业备案管理工作以来,我省首家成功通过备案的股权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的股权投资基金(私募基金),是在企业上市前处于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期、扩展期、成熟期企业所进行投资的方式,并因此获得股权。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投资基金(安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11月,注册地为马鞍山,注册资本7亿元。该基金以股权投资方式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现代农业及其他产业中的企业及项目进行投资,投资领域包括能源、金融、消费品、医药医疗等。
     在我国,股权投资基金投资主要是关注新兴产业的企业,新兴产业的企业股权干净,无历史遗留问题,又缺乏银行资金支持,因而股权投资基金容易注入并获得股权。此外,国有股权投资基金也参与国企改革,改善国企的公司治理结构,或参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今年1月12日,国家开发银行主承销的奇瑞汽车10亿元私募债券成功发行,不仅实现了我省私募债券零的突破,也使奇瑞成为全国汽车行业首家发行私募债券的企业。私募债券即指相对于公募发行而言的定向或非公开发行,是发行者向200人以下的投资者发放的债券。
     此外,由芜湖市三家上市公司联合发行的4.5亿元集合票据也于近日正式获准发行,成为我省首只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标志着我省在银行间市场直接融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芜湖市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采取“统一组织、统一冠名、统一担保、分别负债、集合发行”的模式,由芜湖市安得物流等7家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联合发行,总规模4.1亿元。
     还有,“2012年芜湖市第一期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也于近日正式获批,由芜湖市发改委作为组织协调人,兴业银行芜湖分行作为主承销商,安徽精诚铜业、安徽鑫龙电器、安徽神剑新材料3家企业联合发行,注册金额共4.5亿元,发行期限3年。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是指2个(含)以上、10个(含)以下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小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以“统一产品设计、统一券种冠名、统一信用增进、统一发行注册方式”共同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
     上述的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的发行,也为我省健全融资体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宗禾)
 
 
■报: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中国工经联、省经信委、省发改委、省国资委、省民政厅,本会名誉会长、首席顾问、高级顾问、顾问、会长、副会长
■送:省直有关部门、各市经信委,本会常务理事、理事、有关新闻单位,各省、市、自治区工经联
■编辑:安徽工业经济联合会■地址:合肥市芜湖路155号5楼511室
《工作通讯》编辑部■邮编:230001
■电话:0551-2865616、2871008■网站:www.ahgjl.org.cn
■传真:0551-2865616■Email:ahgjl888@sina.com
■协办|安徽省民间资本投资促进会■电话|0551-4673305
■承制|合肥艺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电话|0551-2651200

上一条记录: 2012年第五期工作通讯(总第五期)
下一条记录: 2012年第三期工作通讯(总第三期)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安徽工业经济联合会
地址:合肥市芜湖路155号昇华大厦511室    电话/传真:0551-62865616     电话:0551-62875027
技术支持:安徽网库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90098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