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您的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2013-6-14 15:09:23  作者:黄岳忠  点击率:15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的六项重点任务之一,强调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国内外市场和供给方面出现的重要变化,客观上要求我国产业结构加快调整。
    消费需求决定着产业结构方向,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制力量。近年来,国内外消费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方向在哪?遵循经济规律,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把握消费需求变化的大势。
    1、全球市场扩张速度减慢。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居民消费一蹶不振,企业投资意愿下降,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世界经济复苏的艰难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预示未来一两年难以重现强劲增长。经济日报在12月30日8版年终特稿中,回顾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主要呈现以下5个特征:发达国家复苏步伐沉重,增速低迷;新兴经济体增速普遍放缓;国际贸易增速明显下滑,争端频发;大宗商品价格呈戏剧性波动;发达经济体进一步释放流动性,国际金融市场跌宕起伏。有专家预测,世界经济增长可能较长时间内处于相对低速的状态。经合组织预测,未来两年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其在11月27日发布的最新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不排除全球经济出现新一轮严重收缩的可能性,但远期展望仍可见上行走势。经合组织对主要经济体和有关国家明后年经济增长预测如下表:
    表一:经合组织预测未来两年全球经济增长乏力
 
国家或经济体
增长率
2012
2013
2014
备注
全球整体
%
1.4
1.4
2.3
不排除全球经济出现新一轮严重收缩的可能性,但远期展望仍可见上行之势
美国
%
2.2
2
2.8
增长低于年初预期,且目前面临“财政悬崖”的挑战
欧元区
 
 
 
 
今明两年将陷入衰退
其中 德国
%
0.9
0.6
1.9
出现疲软
     法国
%
0.2
0.3
1.3
自2011年后期基本停滞不前
意大利
 
负增长
 
或将重返增长
短期内将出现衰退
日本
%
1.6
0.7
0.8
 
新兴市场经济体
%
5.3
 
 
受欧洲经济衰退溢出效应影响,增速放缓
中国
%
7.5
为十年来最低值
8.5
8.9
经济将面临外部不利因素,但住房市场和基础设施支出可能助推增长,内需也将重现增势
 
  从当前经济增长情况看,世界主要经济体2012年第三季度增速情况见表二:
  表二、世界主要经济体2012年第三季度增速
经济体
单位   
日本
欧元区
美国
俄罗斯
印度
中国
增长率
%
-3.5
-0.6
2.7
2.9
5.3
7.4
 
    今年经济运行结果和预测都表明,世界经济增长处于相对低速状态,市场扩张速度明显放慢。2003年至2007年,世界经济进入“黄金增长期”,年均增长4.6%,据IMF预测,今年将降至3.3%,明年为3.6%。
    受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影响,发达国家被迫改变负债和过渡消费的模式,试图通过扩大投资和促进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新兴市场国家开始更多地转向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美国、欧盟、东盟和日本是我国最大的几个贸易伙伴,这些国家进出口低速甚至下滑的态势,将对我国未来外贸增长造成较大影响。今年广交会中的秋交会出口成交额较春交会和去年的秋交会,分别下降9.3%和13.8%,其中,对欧盟、美国、日本成交分别下降10.5%、9.4%、36.6%就不奇怪了。世界贸易组织最新预计,今年全球贸易量大概只能增长2.5%,我国去年进出口实际增长6%,虽不能实现年初预测10%目标,但在全球份额由去年的10.4%上升到11%左右,但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为-5.5%。
    2、新一轮科技革命触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当前,以美国页岩气、致密油等开发为代表的新能源革命突飞猛进,同时以智能机器人,3D打印为代表的制造业革命也在兴起,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引发革命性突破。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智能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方兴未艾,科技竞争将塑造一个新的全球化时代。
    人类正在迎来全新的“智”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数控和智能化产品,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影响着制造业发展的格局。数控技术正在使机械工业由电气化时代跃为数字化时代,在可预见的将来,智能化技术将机械工业由数字化时代进入智能化时代。我国动车组的发展,正是对电力机车数字化和智能化实现产品创新的结果。专家预言,无论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面临着信息化和智能化带来的巨大改变,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正在加速重构全球工业生产组织体系。以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为基础,在互联网、物流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强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将实现定制、设计、生产协同化新型生产模式。
    3、世界范围内的结构调整正在加速推进。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经济下行的压力,许多国家不仅推出宽松货币政策,而且普遍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打造具有强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结构。比如,美国推出“再工业化战略”,欧洲推出“2020战略”,日本推出“重生战略”,俄罗斯推出“创新新俄罗斯—2020”,等等。目前,围绕新能源、生命科学、航空和海洋开发的技术创新更加密集,以新技术突破为支撑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快发展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新兴产业,力图占得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先机;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谋求跨越式发展。
    4、国内原有竞争优势逐渐失去。从供给方面分析,曾经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等传统要素,其供求关系已发生很大变化,价格持续上升,原有竞争优势逐渐减弱。近年来,土地、矿产等资源供给日趋紧张,劳动力成本上涨较快,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招工难”、“用工荒”。我国制造业赖以生存的“低成本优势”正在消失。据有关方面分析,目前我国一些制造业综合成本已经超过越南、印度等一些新兴发展国家。与此同时,环境约束强化,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水、大气、土地等污染严重,固体废料、汽车尾气、重金属等污染持续增加,环境方面突出事件也在增多。
    5、国内消费需求升级加快。近些年我国居民收入进入较快增长时期,消费结构升级呈现不断加快之势。目前,人们对消费需求是对文化、环境的需求明显增加,尤其是对洁净的水、清新空气等生态产品的需求更加迫切。二是对公共产品、社会服务的需求大幅上升。三是对消费质量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表现在市场上,绿色产品、保健产品和服务产品广受欢迎,旅游消费、文化消费和通信消费等增长加快,而住和行等方面的消费增长逐渐放慢,汽车、房地产的市场需求及消费随之减缓,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减弱。
    6、城镇化催促着产业优化升级的市场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社会保障全面覆盖。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在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政策引导下,随着居民收入提高和消费升级加快,国内市场需求将出现更多的变化,这是需要产业界认真研究和细心观察及时把握的。有人预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将释放出64万亿元的购买力。城市人口每增加1个人将带来10万元城市基础设施投入,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是1300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这些,既是庞大的市场需求,也是一种充满变化不断催促产业优化升级的市场需求。
    消费需求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也是决定着国内外市场和要素供给方面的一系重要变化。能不能针对国际市场变化加快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能不能依据国内市场的新变化和要素资源约束增强的新情况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我们许多行业和企业都面临的考验。
    二、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
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缺乏、发展层次偏低、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等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2012年经济增速大幅度回落,使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显露出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说,要重视解决以下六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
    1、改变过去依赖投资驱动而形成的不合理产业结构。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政府主导、投资驱动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及和与其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从GDP构成来看,“十一五”期间,投资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2006年50.9%,2010年上升到69.3%;资本形成率2006年41.8%,2010年达到48.6%;从投资增长速度看,“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1.9%,这高于GDP年均增长11.2%的增速;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2006年为43.9%,2010年达到54%。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功不可没,与投资相关的产业如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大型机电设备制造等迅速发展,目前这些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十分突出。产能过剩,价格大跌,开工不足,投资得不到回报,企业困难,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2、促使轻重工业协调发展。与欧美发达国家比,我国每创造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是他们的4倍至10倍。能源绩效居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倒数第6位。世行估计,环境污染给我国带来相当于3.5~8%的GDP损失。出现这个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国轻重工业结构重重轻轻。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轻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只有43%,经过几年调整,1985年上升到47.7%,之后的10多年,轻重工业分别在50%左后波动,基本保持了协调发展的态势。从上世纪末开始,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和投资驱动的影响,我国工业结构出现了明显的重化工业为主的态势。1999年至2011年的13年间,轻工业产值比重由41.9%下降到30%以下,重工业由58.1%上升到70%以上。这不仅对我国的能源供给和环境保护造成了沉重压力,而且抑制了消费需求,重重轻轻的工业结构不适应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转变。
    3、抑制过剩产能和高能耗产业的发展,淘汰落后产能。据中国经济周刊与商务部信用评级与论证中心联合发布的《2012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报告》披露,从今年实体经济20大行业的运行情况看,包括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在内的原材料工业生产形势低迷,产能过剩问题凸现,部分行业处在整体亏损边缘;装备制造业经济运行也进入前所未有的低速状态,主要产品中有多达三分之一的产品产量同比出现不同程度下降。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在全球占比为19.8%,超过美国,22个大类产品中,有7大类居世界第一,在外需萎缩冲击下,多个行业尤其是纺织服装、家电等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连新兴产业也未能幸免。同时,高耗能产业发展过快、过多,据有关部门介绍,高耗能产业用电占全部用电80%左右。落后产能在行业中占比较大,据工信部统计,18个行业中落后产能占总产能比例达到15~25%。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原则,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工作重点。
    4、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只有落后的技术,没有落后的产业。纺织、钢铁、汽车、机械等产业虽然是传统产业,但发达国家用高技术对这些产业改造后,耳目一新,焕发了青春,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国内这样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山东一家纺织企业2011年进入世界500强。浙江加西贝拉冰箱产品制冷量/输入功率与之比从1.0攀升至2.5,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今年前8个月销售同比增长15%,其中出口增长近四成,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我省临泉化工厂采用航天炉技术,使吨尿素成本降低了1/3、近800元,有力地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些早做调整的企业实现了逆势而上的事例,充分说明传统产业并非“夕阳产业”。我们一定要抓住国家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步伐,提高其现代化水平,增加自主知识产权,发展知名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
    5、推动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在优化产业结构中的带动作用。我国规划布局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措施,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先进制造业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要高度重视制造业与信息化的融合,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网络技术等提升制造业水平。新兴产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要重视向产业链中、高端环节发展。新兴产业和制造业都要重视从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发展设计、品牌、营销、增值服务、供应链管理等,实现从产品制造商向系统集成和服务商的业态转变,实现市场需求从产品导向向全面解决方案导向转变,客户交易形式由一次性交易向长期服务方式转变。同时,稳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集中力量突破高端装备,系统软件、关键材料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制造装备和系统集成水平。
    6、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服务业具有领域广、带动就业强、消耗能源少、推动增长作用强等特点。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重点。在大力拓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的同时,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培育服务业新的增长点。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现代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积极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网络文化、数字家庭等新兴消费热点,构建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便捷、安全、高效的运输服务。
   三、扎实做好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的工作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是十八大提出的重大任务,构建和发展现代产业,要做的工作很多,这里着重提出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两化”融合发展是我国工业由大变强的战略路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推进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两化”深度融合,不断创造出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以崭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汽车电子、医疗电子、金融电子、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等产业应运而生。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催生了产业链延伸和分工深化及专业化,衍生了多种类型的新型服务业态。因此“两化”融合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添剂。只有运用信息技术才能提升产品研发能力,提高经营管理决策和运行管控能力,实现绿色制造,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优化。要围绕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这个目标,从行业、区域和企业三个层面推进“两化”融合。作为产业升级主线战场的主体,企业要高度重视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技术、产品、业务和产业四个方面的融合,推动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推动企业业务创新和升级,催生新的产业,实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第二,扎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许多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重大转型期。旧有的发展模式空间越来越小,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必须依靠创新,这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我们必须真正认识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把增强创新能力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集聚要素,增加投入,付诸行动。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增加研发投入。大型骨干企业要加强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国家和行业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形成以研发为基础的现代制造体系。从面上看,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扶持力度;二要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三要落实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政策,使企业创新投入能得到合理的回报;四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第三,坚持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企业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赢得新优势的主攻方向。推进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不仅是责任担当,更是重大商业机遇。面对全球的绿色经济大潮,面对我国经济转型的压力和挑战,企业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加速绿色转型。一要牢固树立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理念。这是关乎企业前途命运,掌握发展主动权、构筑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二要加快创建技术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切实在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上下功夫,取得成效。三要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的支撑作用,真正成为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科研成果应用主体,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实现创新驱动价值增长。四要勇于同世界一流企业对标,在生产、节能减排、管理、营销和商业模式等方面全方位提升竞争力。
    第四、推进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淘汰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和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资不抵债的落后企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和支持并购重组,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我省在企业重组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从了解的案例看,产业链接型如神华收购皖能的沿江电厂,临泉化工、阜阳昊源化工、涡阳化肥厂等与煤炭企业集团重组,也有同业重组,如航空科技集团的江淮仪表同皖安机械厂合并重组,汽车行业的江淮同安凯等企业联合重组,还有跨所有制的重组如马钢与合钢、长江钢铁厂的重组以及早些年啤酒厂的重组等。通过企业重组,活化了要素,聚合了文化,重组后的企业显示出较强生机和竞争力。
    企业并购重组是发展现代产业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行业素质和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行业集中度,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性效果明显。推进行业组织结构调整,既要重视提高行业集中度,更要重视行业发展的基础,特别是鼓励支持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第五、抓住机遇“走出去”。实施“走出去”战略是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和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于我国转移过剩生产能力,调整产业结构、获取现有技术、突破贸易壁垒等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抓住欧美国家债务危机对企业带来冲击的机会,选择科学的路径,发展对外投资活动,尤其是注意并购欧洲的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品牌、有市场的中小企业,运用他们的核心技术促进自身升级。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如柳工、徐工及吉利等,通过收购国外同类企业,取得自身产品技术升级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品牌,使企业一步跃入世界同行的前列。我最近出席汉堡峰会,深感当前机会很好,欧盟地区的不少中小企业,其创新力强,品牌优,由于多种原因,发生资金困难。中方收购后,马上回生。同行的振华公司去年1500万欧元收购了德国CK公司,只派了一个翻译,今年前三季度已将获利6500万欧元,使一个评估公司拥有世界上顶尖的铸造生产线供应商的品牌。走出去,从当前情况看,一是在香港或境外注册公司出面运作,二是要坚持本土化经营,三是运用其经济技术资源提升自己。
    第六、加强人才支撑。提高现代化工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建立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现阶段,我国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就业成为“蓝领”工人。据统计,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8%,其中加工制造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68%;建筑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8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城市建设、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人员90%都是农民工。现代产业发展对提高农民工专业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进城务工人员中,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26.2%,高技能技工仅占技工的3%。产业工人的缺失和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影响企业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实现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移,需要城乡两个方面,政企两个主体共同努力。从政府层面说,完善高级技工引进、流动机制保障工人合法权益,形成尊重产业工人良好氛围等多举措。从企业来说,一要提高产业工人在企业分配中的比重;二要构建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三是努力倡导学习风气和创新氛围;四是定期组织培训活动,奖励技术、工艺创新。
    以上三个方面的认识,是在学习党的十八大和今年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过程中作的思考,现整理出来,同大家交流。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上一条记录: 安徽工经联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第三次会长会议在合肥顺利召开
下一条记录: 淮南、马鞍山、蚌埠市相继成立工业经济联合会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安徽工业经济联合会
地址:合肥市芜湖路155号昇华大厦511室    电话/传真:0551-62865616     电话:0551-62875027
技术支持:安徽网库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90098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