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您的位置:首页>> 调研报告

皖北农产品深加工专题调研报告

2018-10-8 8:45:08  作者:  点击率:1685

   根据2018年皖北经济发展年会活动方案要求,安徽工业经济联合会在省皖北办的协助下,会同省经济研究院和皖北发展研究院,对我省六市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邀请了安徽工经联原会长、省人大原代主任黄岳忠同志参加;同时本次调研还得到省经信委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派出了有关人员参加。调研组于8月底赴阜阳和亳州两市参观有关企业,并听取了两市相关部门介绍有关情况。现场考察后,由皖北发展研究院胡登峰院长对两市的调研材料和淮北、蚌埠、宿州、淮南四市的书面材料进行梳理、汇总,形成了本报告。

   一、皖北地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皖北各地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贯彻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关要求,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抓手,以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推进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发展成效

   目前,皖北各市“围绕招商扩总量、围绕市场增容量、围绕品牌提质量、围绕政策加分量”的发展思路,建机制、抓调度、促重点,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业已成为促进皖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力引擎、推进皖北地区转型升级发展的战略途径和推动皖北地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1.农产品加工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下,皖北各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取得长足发展。2017年皖北六市农产品加工业达到4800亿元,其中阜阳市和宿州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均达到1000亿元以上,总产值分别占全省的10.3%和10.2%,在全省排名第二位和第三位,其中阜阳农产品加工产值快速提升,从2015年的第六位跃居至目前的第二位。亳州市围绕粮食、中药材、畜牧等特色优势产业,组织实施主导产业推进计划,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821亿元,同比增长15.2%,增速位居全省第二位。2017年淮北市规模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630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增幅居全省第四位,且规模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5.7:1,居全省第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上半年,淮南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92.68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全市第三大产业。
   2.农业经济组织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皖北地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目前,皖北地区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28家(宿州、亳州和阜阳分别有635家、549家和491家),其中省级以上达到277家,省级龙头企业甲级队41家,均约占全省总数的30%。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也是加快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2017年皖北地区省示范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共有84家。与此同时,皖北各市的其他农业经济组织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例如亳州市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发展到432家,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发展到261家;蚌埠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145个,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65个,龙亢农场为蚌埠市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淮南市农产品加工园区达到7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3家;2017年9月,宿州市埇桥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得中央财政1亿元奖补资金;淮北凤凰山食品工业园获得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
    3.农业品牌建设成绩显著。在坚持绿色第一、质量为上的原则下,皖北各市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创建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阜阳市“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425个,“界之首品”、“物阜南北”等县域公共品牌基本建立,发展各类安全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227个。亳州市“三品一标”品牌认证总数达到451个,苔干、亳白芍、亳菊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保护,中药材产区荣获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称号。淮南市“三品一标”数量达207个,八公山豆腐、马店糯米、潘集酥瓜跻身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淮北市“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总数83个。蚌埠市农产品品牌创建实现新突破,成功创建安徽省(怀远)米面加工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和安徽省(五河)米面加工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宿州已培育出特色种植、养殖及其农产品加工基地200多个,已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产品173个,砀山酥梨、埇桥高滩萝卜、顺河辣椒、夹沟香稻米、萧县帽山青萝卜、萧县小八斗杏、孙圩子胡萝卜、萧县葡萄共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已在农业部登记保护。

   (二)主要做法

皖北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受益于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和营商环境优化。从调研情况看,皖北各地在促进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工作中开展了积极探索,形成了值得借鉴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
    1.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支持力度。皖北各市围绕省政府出台的《安徽省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实施方案(2017—2021年)》(皖政〔2017〕43号)的总体要求,分别制定出台了各市实施方案和意见等配套文件,制定财政、金融、土地、服务等方面的具体扶持政策。阜阳按照市政办《关于印发阜阳市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阜政办﹝2017﹞4号)要求,对全市共确定符合4号文件奖补类政策的项目单位1382家农业经营主体,兑现奖补资金2亿元,直接拉动社会资金投入近30亿元。亳州市成立高规格农业产业化发展指导委员会;市财政设立5000万元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各县区相应设立1000-2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并从市产业引导基金中拿出1亿元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蚌埠市结合农业实际,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1+2+N”政策体系,通过产业化贴息、一二三产融合等项目申报等途径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分别为现代牧业公司、香飘飘食品公司争取1000万、200万元资金支持。淮北市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奖励50万元,多获得国家级的龙头企业奖励50万元,2014-2017年农业四项(龙头企业、土地流转、设施蔬菜、规模养殖)奖补政策兑现奖补资金1980万元,下一步计划设立1亿元现代农业引导资金。
   2.强化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皖北各地坚持基地化承载、集约化生产、集群化发展,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平台支撑。阜阳市标准化、优质化、绿色化农产品加工业生产基地已达400万亩以上,建设稻米加工、食品加工、脱水蔬菜加工、柳编加工、中药材加工等9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其中50亿元以上加工集群5个。亳州市重点发展粮食产业集群、中药产业集群和畜牧产业集群,全市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产值突破170亿元、中药加工企业实现产值340亿元、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45亿元。淮北市重点打造凤凰山、百善、宝迪、口子等四大食品专业园区,四大园区食品工业产值占全市食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83.4%,产业集聚度居全省前列。蚌埠市初步建立生物质、肉制品、粮油食品、乳品饮料、水产品五大加工产业集群。宿州市通过扶持本地企业做大做强和抢抓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培育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其中年加工产值10-3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集群达16个,园区集聚龙头企业达500多家,年加工产值突破400亿元。淮南依据“基地+园区、生产+加工”的发展思路,建立了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寿县工业园、凤台粮食加工、潘集食品加工、大通农产品加工、毛集农产品加工、八公山—谢家集豆制品加工七大园区(集聚区),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态势。
    3.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发展。皖北各地充分利用农交会平台和其他网络媒体力量,推进农产品和农业展会品牌发展,推介皖北地区农业资源优势,强化招商引资,创建一批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宿州发挥农交会平台作用,重点打造砀山酥梨、黄桃罐头、符离集烧鸡、夹沟香稻米、萧县葡萄、萧县胡萝卜、泗县山芋等国字号大品牌、行业大品牌和企业大品牌。蚌埠以绿色产品为主题,加大了产品宣传和营销力度,怀远糯稻和石榴、固镇黑花生、五河螃蟹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已经区域和行业知名品牌。淮南通过把淮南牛肉汤、淮南豆腐系列等产品销往海内外,助力提升淮南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淮北举办食品博览会、石榴文化旅游节、段园葡萄采摘节,并组织企业和合作社参加“合肥、上海、北京”三大农交会,通过多重途径和形式整体打造“绿金”淮北城市品牌。
    4.着力农产品技术研发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夯实农业基础,皖北各市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阜阳以市农科院为平台,建立国家级农业产业研发中心3个、农业博士后工作站1个,薄荷、淀粉、甘薯等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组织1476名县乡农技人员开展包村联户技术服务工作和新型经营主体赴上海市、华西村等地参加异地培训。淮南市把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中近20%投入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科技水平提升。淮北市推进技术创新合作发展,柔性引进了中科院和中国农大等高校院所一批专家,建立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类型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工程技术中心4家、省企业技术中心18家,目前正在开展的《电化学法生产熊去氧胆酸》《动物脏器提取及深加工》等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二、皖北地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典型案例

   皖北各市在促进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及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探索出一些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案例。

   (一)阜阳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

    安徽福中和生态农业开发集团以阜阳市颍州区三塔集镇为中心,以“三集中”原则对三塔集镇进行整体规划,即“所有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所有人口向新城社区集中、所有耕地向农机合作社集中”,建设可容纳6万人居住的“产业融合、产城一体”的农业特色小镇。福中和三产融合发展是以品牌粮食全产业链发展为核心,以“粮改饲、种养结合”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发展乳肉兼用型牛羊养殖、水果蔬菜花卉食用菌设施农业等项目,实现农业原料的可追溯性,为第二产业的食品加工提供充足、绿色的原料,进而发展牛羊肉屠宰产业园、果蔬深加工产业园、包材产业园、一二三产装备(农机、食品加工、装配式建筑等)产业园和农业食品研发中心等,向社会提供品牌健康食品,助力阜阳860万亩耕地面积借助品牌粮食实现聚变,着力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阜阳“新模式”。

   (二)亳州围绕“药都”做文章,做强中药材加工产业集群发展

    亳州围绕“中华药都•养生亳州”的城市定位,以中医药产业发展为重点,组织实施主导产业推进计划,按照“发展现代中药农业,做大做精中药工业,做强做专中药商业,培育中医药养生保健、文化旅游业”的思路,亳州引导药企走中药精深加工之路,打造和完善以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商业为纽带的现代中药产业链条。目前,亳州拥有国内最大的中药材集中种植面积113万亩,约占全国的10%和安徽省的60%;拥有产能最大的中药饮片与提取物产业集群(中药饮片产量约占全国30%),交易额最大的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约占全国50%)。中药材产业形成以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安徽广印堂中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为龙头,集聚160家的规模中药加工企业集群,初步形成产业高度聚集的“中华药都”雏形,中药产业发展优势逐步凸显,全国医药百强企业一半落户亳州。

   (三)蚌埠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促进农副产品向精深加工发展

    近年来,蚌埠通过以企业科技创新为核心,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专门研发机构,开展农产品加工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尤其是以丰原集团为代表的国家级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由国家发改委批准,由丰原集团、天津大学、江南大学和中科院等离子所共同出资建立国家级发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要承担了生物基化学品生物炼制、秸秆生物法制乙醇、自絮凝酵母清液生产乙醇等多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和省级重点攻关项目。工程中心自2003年成立以来,取得了多项优异成果,包括秸秆纤维素转化利用技术,多种有机酸类、氨基酸类、醇类、维生素类和核酸类及四碳醇等产品的生产技术,已取得或在申请重大方法专利技术170多项。“十三五”期间,丰原集团在国内重点打造生物化工、生物医药、生物新材料产业,主要生产有机酸类、氨基酸类、维生素类、医药原料和中间体等系列产品,并将推广未来最有市场前景的生物材料聚乳酸。

   (四)淮北依托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倾力打造“食品名称”

淮北依托30万亩麦豆良种、100万亩优质品牌粮食、40万亩精品果蔬以及200万头优质肉猪、5000万只优质肉禽等产业化规模基地,立足面食、粮油、肉制品等不同定位,规划建设了凤凰山食品经济开发区和宝迪、百善、口子工业园“一主三辅”四大绿色食品园区,200多家农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企业入驻,2017年四大园区食品工业产值分别达到157.4亿元、73.2亿元、32.7亿元、35.2亿元,四大园区食品工业产值 占全市食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83.4%,产业集聚度居全省前列。中国供销总社所属的中国农产品批发集团公司已在淮北建成了中国农产品批发大市场。最近几年实施“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发展战略,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嘉士利集团、中国完美集团、汉芳公司等一批高端企业进驻淮北,有力推动“能源之城”向“食品名城”转型。

   (五)淮南通过“互联网+农产品加工业”工程,带动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

淮南大力推进物联网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用互联网之长补农业之短,促进农民增收增利。线上依托“江淮云”大数据平台,统一整合市县镇乡村的名优特产、特色食品、手工艺品、乡村旅游等资源,创建江淮云农产品产业联盟,客户遍布全国各地,拥有店铺固定会员13万人。同时依托“淮货优品”物联网平台,着力推介淮南特色农产品的“村品镇店”。截至目前,拥有网络销售企业37家,30多家涉农企业加盟美丽安徽、聚农E购等7个电商网站,白蓝集团等5家企业拥有天猫店12家、淘宝店17家,开设网上名优特产商行31家,初步形成大物流、大市场销售格局,整体上带动了淮南农产品加工产业、农产品商贸企业快速发展。

   (六)宿州以优质原材料生产基地加强国家级园区建设,助力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

宿州立足资源优势,紧紧围绕粮食、果蔬、畜牧、林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建立标准化优质原料生产基地。例如萧县围绕粮食、水果、蔬菜、畜牧、林业、棉花六大主导产业,加快优质小麦、玉米、葡萄、特色瓜菜、生猪、肉羊、肉牛和禽蛋基地建设;砀山围绕板材、水果、畜禽和纺织服装四大产业,建设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原料(砀山梨)生产基地,创建无公害畜禽养殖场;埇桥区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称号,获得中央财政1亿元奖补资金,预计2018年-2020年期间,产业园计划总投资达到31亿元,总产值达到56亿元,主导产业产值达到45亿元,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60万吨以上。目前宿州市围绕农产品优质原材料基地建设,着力推进粮食向优质化、专用化、高端化、精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畜禽向品种优良、养殖生态、种养循环、加工精深方向发展。

   三、皖北地区农副产品深加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皖北地区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存在“小、弱、散、低”与现代农业内涵式发展相去甚远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皖北地区1.81:1,全省2.47:1,山东省4.7:1,全国平均水平2.2:1,皖北地区远小于全省及国家平均水平。皖北地区农副产品加工业与周边河南省、苏北地区相比,例如淮北市食品工业产值只有漯河市的20%、徐州市的10%,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属于小型初加工、粗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工业化程度不高。同时皖北地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存在“小、弱、散、低”的问题,皖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300多家,而产值超50亿元的只有中粮生化集团,缺乏一批产值在30亿、40亿、50亿的带动力、竞争力强大的“航母型”加工企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终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绿色产品比重亟待提高,以亳州市中药材加工企业为例,产值亿元以上企业98家,但5亿元以上仅有15家,10亿元以上3家。

   (二)科技创新投入和人才短板、人才不足问题越加日益突出

皖北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企业研发投入和人才引进不足,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科研成果较少,全方位综合精深开发较少,从而导致产品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例如亳州2017年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约为0.5%,低于全省1.55个百分点;全市仅93家药企开展科研活动,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99%,低于全省药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亳州虽然通过GMP认证的企业达157家,但对高素质研发、生产、销售、管理、检测检验等企业急需的人才严重短缺,制约了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农业企业融资难、担保难利费高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调研组在阜阳和亳州参观的企业普遍反映农业企业贷款难、流动贷款周期短、融资成本高,农业金融服务雷声大、雨点小问题严重制约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一是融资手段单一。多数企业只能通过贷款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但是银行对非财政背景的担保公司一般不予受理,导致企业急缺合适的贷款担保和反担保。二是企业有效担保缺乏。金融机构出于降低信贷风险的考虑,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条件更为严格,强调抵押、质押、保证担保的作用,只认可土地、房产等不动产抵押。但对于地处农村的中小企业而言,自建厂房及生产基地占用土地多为租赁,受现行法律政策限制,不能够作为银行贷款抵押担保,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达到银行的贷款条件。三是融资成本高。除贷款利息外,企业还要支付资产评估费、抵押物登记费、公证费、担保费等费用,大幅增加了贷款费用。

   (四)现代农业和小农经济并存、相互促进的配套化服务要求不相符合

在生产方面,皖北多数地区的原料生产基地与加工业的结合大多处于松散状态,各环节的衔接不畅通。在销售方面,农超对接机制不健全,皖北区内市场被外来产品占领的现象较为普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发展滞后,专业技能培训中心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公益性社会化服务平台尚未形成。皖北地区由于冷链技术、农产品加工机械设备、物流运输等设施相对落后,缺少与皖北农业相对应的大仓储、大物流,部分领域的冷链加工尚处于空白,对于特定产品的生产运输产生制约。同时还存在专业人才匮乏、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另外,皖北的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还不够健全,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

   (五)被动对外合作与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全过程可溯全球化耕耘要求不相符合

皖北地区农产品加工业专题招商、对外合作力度不够大,对外开放能力不足,引进项目、吸引资金能力弱。目前皖北地区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区域内部各方力量,与国内外其他全地区相关企业、机构合作较少,暂无大型涉农跨国企业集团。虽然皖北地区引入省外河南中鹤集团、湖北五得利面粉、北京同仁堂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但数量较少,没有像河南双汇、三全、内蒙伊利、山东鲁花等这样带动力强、辐射广的全国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

  (六)国家顶层政策设计与农业加工产业政策细化与落实需要进一步求真和躬行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但就安徽省而言,部分政策尚未细化和落实,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93号)发布后,山东、山西、湖北、甘肃及江西等纷纷制定省级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提升的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专项政策文件,但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相关政策散落于其他相关政策中。另一方面,虽然部分政策已经发布,但并未落到实地。例如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农产品初加工用电享受农业用电政策”,随后安徽省在《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落实该项措施,还有2017年财政部文件《财政部关于取消或调整部分政府性基金有关政策的通知》中提出“十三五”期间,各地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承受能力等因素,自主决定免征、停征或减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但在调研阜阳和亳州调研时,企业普遍反映这些政策至今还没有落实。

   四、促进皖北地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皖北地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工业化、城镇化,走皖北强市富民之路。

   (一)优化产业布局,推进集聚发展

    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皖北各地区根据环境和水土资源情况,进一步做好农产品种植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合理布局,形成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物流-金融、科研+产业、企业+农户等相互衔接配套的产业链上下游格局,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化,落实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如阜阳加强以大企业为龙头的畜牧业养殖基地建设,促进种植业和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都是很好的尝试;亳州打造中药材精深加工集聚园区,也取得了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
   引导沿淮区域发展弱筋小麦加工业。沿淮地区是弱筋小麦的最优种植区,阜南、颍上、凤台、寿县、怀远和五河等县可引入弱筋小麦品种,规模化种植,建立弱筋小麦种植带,围绕弱筋小麦发展精深加工业,推动诸如酿酒、蛋糕制做、酥性饼干等食品高附加值产业链在皖北布局,进一步稳定农业生产。

   (二)创新工作思路,做好招商引资

营造皖北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环境。营造优良的招商引资发展环境,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树立“亲商、重商、扶商”理念,做好项目前期策划,抓好招商项目建设,解决好招商企业、入驻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资源要素保障,促成签约项目及早落地;建设好项目库,建立招商项目推进“台账”,跟踪解决制约项目建设的环节和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建成投产。
    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开展招商。一是针对优势特色产业开展重点招商。如中药材、小麦玉米、水产品等是加工企业和项目,通过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区域内建立子公司或与这些企业进行农项目合作或购买国内外知名品牌。二是针对产业链中的补缺环节招商。三是针对专业化产业集群招商。根据皖北各地区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及需求,利用区域优势产业,开展以商招商,突出园区和优势农产品基地招商,实施区域整体协同开发。

   (三)强化要素支撑,完善产业政策

加强财政支持。积极落实国家对农产品加工业财政支持政策,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贴政策;完善农产品加工补助政策,适当扩大补助资金规模。鼓励各市结合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色和实际,出台产业扶持相关政策,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农产品加工业专项补贴等,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积极性。
   完善税收政策。落实农产品初加工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降低初加工企业负担,鼓励扩大规模生产;对于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完善落实企业技术开发费用所得税前扣除、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等优惠政策;进口国内未能生产的所需先进设备,适当给予税收优惠。
    落实用地用电政策。鼓励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和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指标用于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切实保障农产品加工用电供应,对各种农产品进行脱水、凝固、去籽、净化、分类、晒干、剥皮、初烤、沤软或大批包装以供应初级市场的用电,均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政策。
    加大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为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流通和仓储等各环节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对于发展潜力较好的加工企业,鼓励政府为企业提供信贷担保,牵头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企业间信贷合作,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鼓励区域外融资租凭企业来皖北开展农业大型机械、生产加工设备、冷藏设备设施等融资租赁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积极开展农产品、企业厂房、订单抵押贷款计划,实施贷款+保险、产业链金融等模式。

   (四)利用多种模式,促进三产融合

推进种养结合型农村产业融合。鼓励经营主体探索种养业生态循环型发展模式,支持种养饲加循环产业链发展,促进农业资源节约利用、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利用。引导畜禽粪便加工还田、沼气还田,鼓励发展生物肥料、生物农药,促进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化利用。支持发展牧草经济,鼓励青储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推进粮改饲和种养一体化模式。
    引导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型农业,提升农业的文化、科技、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运动养生价值。引导皖北农业节庆活动提档升级,增强节庆衍生产品开发能力。
    促进农村产业复合型融合。鼓励依托领军企业、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和产业链核心企业,培育皖北区域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园区或农业产业化集群,促进农村产业融合集聚集群发展,形成主导产业、衍生产业、配套产业层次有序、分工协作、网络链接新格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进生态链和产业链结合,促进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形成农业生态循环型产业集群。依托产地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配套建设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按照“原料基地+园区+物流+配套服务”等方式,重点支持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加工集群建设。

   (五)提升公共服务,助力产业发展

设立农业产业化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方式和内容。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设立研究中心,加强企业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加强农产品流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农产品流通企业、市场行情、经营动态等方面的有效信息,完善市场信息导向和服务功能。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园区,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加快建设省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科学制定集聚区发展规划、完善配套设施、明确产业定位,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优化政府服务。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平台建设,重点加强农产品加工业重点项目发布,农产品展示和贸易,农产品加工业科研成果展示推介、农产品加工业政策发布和解读、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需求等项目发布、政策咨询、融资信息、人才对接等公共服务。
 

上一条记录: 没有上一个了
下一条记录: 皖北地区“绿色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安徽工业经济联合会
地址:合肥市芜湖路155号昇华大厦511室    电话/传真:0551-62865616     电话:0551-62875027
技术支持:安徽网库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9009879号-1